安徽省芜湖市2018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0452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5/20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东来,引发了中西文化冲撞和交流。中国儒家哲学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儒家学说的理性观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的来源之一,其影响涉及法国、德国和英国,虽然各国所受的影响不同,但以异端的孔子学说作为他们反对宗教、主张哲学的护身牌,却是一致的。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和观念极力推崇,他在创建新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中,惊奇地发现了中国这个实例,并将它作为锐利的武器投向旧制度和旧势力。

——摘编自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1792年,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然而,在觐见乾隆帝礼仪的问题上与清方产生分歧,拒绝按中国传统行跪拜礼。最终双方达成折中意见,改行免冠屈一膝之礼。乾隆帝对英国使团的“妄自骄矜”“无福承受恩典”十分不悦,当觐见完毕英方提出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的诸项要求时,概予严词拒绝。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并分析“‘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礼仪之争”的原因。你认为17、18世纪英国来华交流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并给予解释。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民政部编订户籍法奏折”,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该法规共8章、184条。其内容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管理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功能。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此外,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出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

——摘编自窦希铭《民国初年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户籍法》所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规制定的背景。
3.
   (历史——选修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937年2月,纳粹德国开始执行了“铀计划”。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纳粹德国宣战。一些美国科学家提议要先于纳粹德国制造出原子弹。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亦称曼哈顿计划(ManhattanProject)。该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在顶峰时期曾经起用了53.9万人,总耗资高达25亿美元,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次武器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在工程执行过程中,负责人L.R.格罗夫斯和R.奥本海默应用了系统工程的思路和方法,大大缩短了工程所耗时间这一工程的成功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系系统工程的发展。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随后,日本天皇于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摘编自百度百科《曼哈顿原子弹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曼哈顿计划实施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曼哈顿计划的影响。
4.
(历史——选修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张东荪(1886~1973年),中国哲学家。他在1919年发表《第三种文明》一文,曾指出,人类文明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对应三种文明):第一时期,习惯与迷信的文明,是宗教文明;第二时期,自由与竞争的文明,是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文明;第三时期,互助与协同的文明,是社会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文明。他还认为中国应倡导第三种文明,而不应提倡第二种文明,“个人主义”、“国家主义”、“资本主义”已到了末日,因为“资本主义存在一天,阶级悬隔愈大一天,社会会发生爆裂”,“国家主义存在一天,武力则愈加强悍一天,结果没有不发生惨剧的。”
——摘编自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东荪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张东荪的思想进行简要评价。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下表列举了近现代史上中国与世界的重大事件
中国
世界
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衙门”,开始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895年后,列强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9年,实行“门户开放”政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7题)

6.
克里斯提尼时代,有法律规定墓葬纪念物的建造投入不得超过“10个人的3天的劳动”。这表明
A.城邦公民拥有共同信仰
B.利用制度调适以维护平等
C.城邦公民反对奢侈消费
D.法律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
7.
在武汉召开的作战会议上,有人提出:武汉作战应置主力于外围,要利用幕旱山脉和大别山脉的有利地形,寻机予敌以沉重打击,当敌军接近时,我部应适时自行撤退,凭借周边的崇山峻岭之屏障,继续与敌人周旋。其战略构思是
A.坚持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
B.开展回避敌主力的游击战术
C.实施以武汉为中心的阵地战
D.阻止日军对华北地区的进攻
8.
1947年6月,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但要求先查明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然后确定援助份额。苏联则主张应查明受援国对美援的需求,然后由美国负责提供援助。由此可知
A.苏联明确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
C.双方分歧的实质是国家主权的独立性
D.马歇尔计划导致欧洲出现对峙的局面
9.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下表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直隶
132
527
537
陕西(关中)
143
238
264
江西
459
545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31
205
511
广东
/
1270
1959
 
A.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
C.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D.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
10.
宋《梦粱录》记载:“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主要反映这一时期
A.民间的奢靡风气盛行
B.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
C.坊市的管理彻底取消
D.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11.
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了“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和收入拿到集市上出售。”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内容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条例
A.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B.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C.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否定
D.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用意仅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则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这一变化说明
A.对儒家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
B.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C.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
D.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