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1月调研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0447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2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1907年秋至1911年1月尤其是在1910年,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谘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呈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是1905年由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办于香港,当时资本为10万港元。由于缺乏技术,并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于1908年亏损停业。1911年起,公司转亏为盈。1918年改组为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并将企业中心由香港移至上海。公司于1919年向社会招股,资本扩大为1500万港元,简氏家族以占总股份的60%而控制企业。在此期间,公司最大的竞争者英美烟草公司曾3次企图吞并它而未果。
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税收政策,使南洋公司处于不利地位。1937年4月,官僚资本低价收买公司股票,由宋子文任董事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总厂毁于“八·一三”炮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厂恢复生产。1951年2月实行公私合营。

——编自《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史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丙午(1906年)九月,厘定中央官制。清朝中央主要的机构有内阁、军机处、六部、九卿。所谓九卿,多半是无用的衙门。六部采用委员制,每部有满汉尚书各一,满汉侍郎各二,共6人主政,责任不专,遇事推读,并且自道光、咸丰以后,各省督抚权力大,六部成为审核机关,本身几乎全不举办事务……丙午年的改革,将过去旧有机构理藩院改为理藩部,大理寺改为大理院,都察院改为都御史、副都御史。将职事交叉的机构予以合并,如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并入礼部;将工部并入商部,更名为农工商部。此外,保存了军机处,另设立11部,每部以一个尚书为最高长官.这种改革虽不圆满,比旧制实在好多了。但11名尚书发表以后,汉族人只占5人,比以前六部满汉各一的比例还差了。所以,这种改苹不但未缓和汉族人的不平,反而增加了革命运动力量。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厘定中央官制的背景及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厘定中央官制的影响。

2.单选题(共27题)

4.
下面是关于古代雅典陶片放逐法的一幅漫画。

这反映出
A.公民在审判时总能团结一致
B.陶片放逐法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理念
C.公民既是立法者又是审判者
D.该方式一定意义上维护了雅典民主
5.
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反映出罗马法
A.注重调解商业纠纷
B.重形式且程序繁琐
C.保留习惯法的痕迹
D.道德意识融入法律
6.
1876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共和党人获得多数票,并提出由温和派的共和党人西蒙任总理。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
A.体现了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
B.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C.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
D.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
7.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到:“美国不仅是一个共和国,而且是一个联邦。但是在美国,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作者意在说明
A.美国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B.美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C.美国政治制度存在巨大缺陷
D.美国与欧洲君主国家都有专制
8.
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并非想象中那么平和,成千上万民众发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迅速波及英伦三岛,这是革命得以成功的保证。这实际上说明“光荣革命”
A.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B.使议会成为唯一权力机构
C.暴力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D.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9.
下图是李少言于1942年创作的木板刻画《挣扎》,该画描绘了一位贫苦农妇咬伤蛮横的日本士兵的情景。这客观上说明
A.日军疯狂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
B.日军大量掳掠劳动力
C.敌后抗战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D.沦陷区社会秩序混乱
10.
1930年,中共中央要求红军将湖南国民党军队“完全予以消灭”,切断武汉--长沙铁路,牵制常德,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然后击溃江西方面主要敌军,占领南昌、九江,进而“向武汉中心前进”。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坚持秋收起义后红军的进军方向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正确地预判了革命的战略形势
11.
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高级干部不由选举产生,而是由党魁直接指派;党员也分成三个级别,即“首义党员、协助党员和普通党员”;所有党员必须立下誓约,并加盖指模(即按手印),声明“牺牲自己,服从孙先生,再举革命”。其背景是
A.君主专制势力十分强大
B.领导涣散致革命屡次失败
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D.民国时期民主化持续发展
12.
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
A.《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C.《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13.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阐明了党的工业经济方针: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至城市
B.坚持新民主主义发展路线
C.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
D.遵循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
14.
1918年,俄国召开了酝酿已久的立宪会议。参加会议的3600多万人有900万人选择了布尔什维克党,2100多万人选择了社会革命党。列宁说,“把全部政权交给立宪会议,同样是和凶恶的资产阶级妥协”。于是,人民委员会解散了立宪会议。这主要反映了(   )
A.苏维埃政权坚持无产阶级专政B.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C.布尔什维克党未得到群众支持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调整的必要性
15.
建国后,中国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
B.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C.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方针
D.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16.
二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美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激烈的对抗,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措施
A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措施
B
C
军事措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A.“铁幕演说”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经互会
D.越南战争
17.
据下表可知,“二战”后初期,西欧
年份
西欧各国工业指数(1938年=100,目标130)
西欧各国农业指数(“二战”前=100,目标115)
西欧各国批发价指数
1949
112
95
108
1950
124
104
124
1951
35
111
143
备注:表中“目标”为马歇尔计划提出的目标,1951年该计划宣告结束。
 
A.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
B.物价基本保持稳定
C.经济复兴隐含着危机
D.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18.
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既鼓励发择市场作用,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这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
A.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为斯大林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C.实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与当时苏俄基本国情不相符
19.
唐后期,南方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北方,有些水利工程的规模也很大,如练塘、孟渎、仲夏堰等都能灌溉成千上万顷田地以至几个县。而且南方各地开垦了许多湖田、渚田、山田,这使水域、山区的土地也得到利用。这表明
A.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南方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
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人口增加使人地矛盾尖锐
20.
商代甲骨文中常见大雨、小雨、足雨、及雨、多雨、延雨、雨疾、各(至)雨、来雨、云雨等记录,“一年之中,无月不可以降雨”。这反映出在商代
A.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B.甲骨文记载内容的多样性
C.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
D.神权成为维系统治的纽带
21.
康熙帝云:“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雍正帝则说:“楚地本产米之乡,素为东南所仰给”。这说明江浙地区
A.农业经济已经衰落
B.经济结构变化很大
C.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D.不再种植粮食作物
22.
宋朝常常对农器、粮食、布帛等买卖免税,对民间小摊小贩零星细碎的日常生活品交易免税。据此可知,宋代通过税收
A.抑制土地兼并B.稳定社会秩序C.促进租佃经营D.集聚商业资本
23.
1854年,英国作家狄更斯《艰难时世》中描写英国工业城镇: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上面冒着长长的黑烟;运河被染得又黑又臭。大街小巷都一个样,里而住的人也差不多,他们在同一个时间上班下班,做同样的工作。对他们来说,今天和昨天、明天没有不同,今年和去年也一样。这表明了
A.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B.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C.城市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D.工业革命中人们没有人生追求
24.
“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许多技术成果在被发明之前,其原理已经在理论上被阐明,如电气技术的发展完全依赖于电学的发展。19世纪是自然科学获得长足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在热力学、电磁学、化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的新进展,并带动了许多新兴工业部九的兴起。”材料突出强调了
A.科学与技术尚未做到真正结合
B.电的发现是推动新工业的主要途径
C.科学理论一直落后于技术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发展
25.
15世纪,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下列对此说法认识正确的是
A.当时欧洲经济水平全球领先
B.16世纪后地中海商业更兴旺
C.利益驱动下的西欧积极探索
D.英国和荷兰是航海时代先驱
26.
下表反映了1750—1900年世界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
拉丁美洲
大洋洲
非洲
亚洲
总计(百万)
1750
140
1
11
2
95
479
728
1850
266
26
13
2
95
749
1171
1900
401
81
63
6
120
937
1068
 
A.殖民扩张
B.医疗进步
C.工业革命
D.城市发展
27.
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
A.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
B.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D.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28.
有研究表明,在l842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1842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城市化水平提高B.经济结构的变动
C.农村经济的凋敝D.城乡差距的扩大
29.
下图为中国现代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A.依法治国促进经济发展
B.中国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C.农村改革维护国家稳定
D.工业生产比例不断扩大
30.
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醣”。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这种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政治活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重要性
C.社会活动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D.百善孝为先思想源于宗法观念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