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2)“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l7-18世纪的英国怎样实现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政治文明方面“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主要表现。
(4)综和上述近代中国与西方民主政治建设情况,归纳制约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因素。
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新唐书•百官志一》
材料二:英国的“光荣革命”(实际上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中华文明史》第4卷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的运行有何作用?(2)“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l7-18世纪的英国怎样实现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政治文明方面“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主要表现。
(4)综和上述近代中国与西方民主政治建设情况,归纳制约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因素。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42 年 1860 年

1895 年 1901 年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如:事件、结果、影响等)。

1842 年 1860 年

1895 年 1901 年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如:事件、结果、影响等)。
3.单选题- (共16题)
3.
公元前541年,雅典开始经历庇西特拉图及其子长达37年的僭主统治。后来,为防止野心家复辟僭主政治,克利斯提尼
A.实行陶片放逐法 | B.继续扩大公民大会权力 |
C.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 D.组建“十将军委员会” |
4.
罗马元老院于公元前454年成立了十人立法委员会,还派人到希腊考察法制。到公元前451年,他们制定的法律终于告之民众。这些法律
A.纵容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行为 | B.使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
C.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 D.表明了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
5.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限制。与英国相比,此规定的政治影响是
A.让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 | B.使议会的权力急剧膨胀 |
C.有助于权力结构的制衡 | D.导致倒阁现象频繁发生 |
6.
德意志帝国是以普鲁士王国为核心,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的,宪法规定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容克资产阶级在各级政府和军队中享有特权。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
C.德意志帝国彻底消除了封建残余 |
D.容克和将军享有特权 |
7.
178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民众认为,宪法应由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制宪会议)自己来制定,然后把它交给政府,而不应该预先由政府制定它,然后把它“恩赐”给人民。如果一个政府能够制定自己的宪法,那么这个政府也就可以任意改变宪法,从而堕落为暴政。这反映了马萨诸塞州民众认为
A. 反复无常的政府易走向暴政
B. 制定宪法要遵循民主的程序
C. 联邦宪法的内容要体现民主
D. 制宪会议要由地方选举产生
A. 反复无常的政府易走向暴政
B. 制定宪法要遵循民主的程序
C. 联邦宪法的内容要体现民主
D. 制宪会议要由地方选举产生
8.
近代英国和美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逐步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但两国政治制度各具特色。以下表述属于英国代议制与美国不同的是
A.体现司法独立原则 |
B.政府掌握行政权 |
C.首相为国家元首 |
D.内阁对议会负责 |
9.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直接加速武昌起义爆发的“外力冲击”是
A.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 B.开始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
C.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
12.
1927年7月24日,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的,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宋庆龄所指的人是
A.蒋介石、陈独秀 |
B.汪精卫、陈独秀 |
C.蒋介石、汪精卫 |
D.蒋介石、董必武 |
13.
从1927年到193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是( )
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 B.工农武装割据波浪式推向全国 |
C.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 | D.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
14.
五四运动时,人们走上街头,高呼口号,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其中,不可能出现的口号是
A.“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 |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D.“人民,武装你们自己” |
15.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 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A. 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16.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设定了“同归于尽”的历史命运。对“同归于尽”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两个阶级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 B.两个阶级势均力敌且无法分出胜负 |
C.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不存在阶级 | D.无产阶级将取代资产阶级并成为统治阶级 |
17.
学者蒋廷黻认为,在中日关系的处理上,“不在乎我们对日强硬的程度,而在乎我们建设的成绩。……没有建设,没有提高我们自己的力量,纵使得着外援,我们还是别国的附庸,不能在国际上成一个独立势力”。材料说明蒋廷黻主张
A.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 |
B.强硬对日以表明自己是爱国者 |
C.强化国家建设以提高国际地位 |
D.等待依靠外援以完成抗日大业 |
18.
(2008年广东历史卷)“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维新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C.新文化运动时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
4.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