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034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30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范畴,且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历史特征。目前学术上认为经济全球化最初发端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15世纪以前,东西方社会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形成复杂的社会分工,因而也不可能在大的范围内形成持久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

——摘编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研究》

上图反映的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及史实。请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阐述你对该论题的理解。(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追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倒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義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责茗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扳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孟子•解蔽》)的“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
材料二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剧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鹿敗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但因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择有力的思想运动。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蘊及其影响之比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历史原因。

3.单选题(共12题)

3.
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公民之间近乎绝对的平等.任何个人都不能凌驾于众人之上。个人无论好坏,其权力或权威一旦对民主政治集体议政的制度形成威胁,就有可能成为“陶片放逐法”放逐的对象。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B.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
C.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D.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
4.
参议院年龄不得低于30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9年以上,众议员年龄不得低于25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7年以上。这一规定
A.适应了移民为主体的现实国情
B.导致了国会议员的数量减少
C.增强了参议院在两院中的权威
D.协调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5.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C.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D.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6.
德国著名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在评价十月革命时指出:“他们走在国际无产阶级的前面,夺取了政权并且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这一实践问题,他们在全世界把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决战大大向前推进了。”在卢森堡看来,十月革命
A.超越了时代要求
B.完成了工人阶级愿望
C.具有启发意义
D.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7.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原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
B.“冷战”思维仍然主导着当前国际关系
C.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D.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
8.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这反映出
 
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
到1989年
到1997年
政府间国际组织
21
37
52
非政府国际组织
71
677
1163
 
A.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逐步淡化
B.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
C.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多边外交
D.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
9.
下表世界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1913年=100)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90年
1910年
德国
14
18
25
40
60
89
英国
34
44
53
62
79
85
法国
26
34
43
56
66
89
俄国
8
13
17
27
61
84
美国
14
11
17
39
64
89
世界

19
26
43
60
88
 
下表呈现的各种变化反映了
A.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减小
B.世界各地的生产率不断增长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速度趋向平衡
D.世界工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10.
下表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况表(部分),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C.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D.清朝实行新政的推动
11.
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A.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12.
1734年,随着德国第一所强调教学、研究自由的大学——哥廷根大学的建立,一股科学研究自由之风开始席卷莱茵河两岸,人们对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启蒙思想的传播
B.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国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D.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13.
下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这说明
时间
经济要素的变动
公元前4世纪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18世纪末
工厂出现
19世纪末
集团公司日益增多
20世纪中叶
自动控制系统问世
 
A.劳动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B.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C.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D.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14.
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熔铸。他认为,“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
B.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
C.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
D.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