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全国大联考(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0331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4/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英国传教士傅兰雅被认为是近代将西方科技知识和书籍翻译成中文最多的外国人。1895年6月,时任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首席翻译的他在《万国公报》登出启事:“求著时新小说。”他指出,当时社会有三大积弊:“一鸦片、一时文,一缠足。若不设法更改,终非富强之兆”。希望时人能撰写小说,显示这三大积弊的害处。
最后征集到的162篇稿件,摆脱旧小说模式,引导了晚清时期新小说的创作取向。……这批稿件多来源于普通社会人士,而非士大夫阶层。由于选取了新的社会题材,不少作品除对当时的社会弊害进行揭露和谴责外,还积极设想改革方法,以促国家兴盛富强,达教化社会之效。
——《尘封百年时新小说重见天日曾激发晚清小说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傅兰雅倡导晚清小说变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傅兰雅倡导的晚清时新小说的特征和影响。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3年1月,罗斯福接受了丘吉尔竭力兜售的计划:进攻“欧洲柔软的下腹部”,即攻占西西里岛,确保地中海航行安全;决定成立联合计划参谋部,拟制在法国北部登陆计划。5月,美英首脑华盛顿会议达成妥协,同意1944年5月l日开始实施法国北部登陆战役,代号“霸王”;同时扩大在西西里岛登陆作战规模,以尽快迫使意大利投降。
1943年底的德黑兰会议,罗斯福同意按时实施“霸王”战役,这既是战时迅速打败德国的需要,也是战后控制西欧的需要。在罗斯福调解下,丘吉尔最后同意按时开辟第二战场。会议确定:“‘霸王战役’应于1944年5月发动,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苏联军队将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发动攻势,以便阻止德国军队从东战场调到西战场。”
1944年6月6日凌晨,盟军开始在诺曼底登法,至7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军队已登陆l00万人。8月15日,美、英、法军在法国南部夏纳至土伦一带顺利登陆。经过3年酝酿和努力,开辟第二战场终于成为现实。
第二战场的开辟,不仅形成了从东、西、南三面围歼纳粹德国的有利战略态势,对加快纳粹德国的灭亡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对苏军在欧洲战争结束后移师远东参加对日作战、加快日本法西斯的灭亡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以上材料均据周小宁《化解大国分歧,西线合作推动转折》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盟国联合对德作战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原因并做简要评价.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丁日昌(1823.7.7~l882.2.27),字持静,号禹生(作雨生),广东丰顺人。
1862年积极参加洋务运动,被李鸿章视为左右手。1863年2月,丁日昌改任直隶知州,推举唐廷枢等创办开平煤矿,开发矿藏,兴办开平矿务局,后扩展为开滦煤厂。1864年,任苏松太道,苦心筹划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新式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次年,成立上海机器制造厂总局,推荐容闺赴美购机器、聘技师,制造厂逐步扩大为江南造船厂。同时还在上海浦东设立炮兵学校,培荞炮兵人才,加强防务。
1870年,丁日昌上《条议海防》奏折,提出《海洋水师章程》,建议设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海军和把台湾建制为行省。他还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主张,诸如整饬吏治、简兵厚饷、屯军要镇、设立舶司、举办报馆等,多被清廷采纳。
丁日昌从政不忘育才。在潮州先后募款扩建金山书院、韩山书院和榕江书院;在丰顺倡办蓝田书院、鹏湖书院,促成同治九年第一批学生留美和光绪三年第一批学生留欧,造就詹天佑、严复等一批人才。
——《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丁日昌》
材料二1875年,丁日昌继沈葆祯任福建船政大臣。次年兼署福建巡抚,并赴台巡视,主持建造新式炮台,训练洋枪队和洋炮队,架设海底电缆以密切海峡两岸联系。
1879年后在籍养病欺间,继续关心海防建设,指出日本将南侵台湾,北图朝鲜,以欺引起朝野重视。
——据《近代军事人物:丁日昌》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丁日昌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丁日昌在台湾建设上的贡献,并分析其多种活动的出发点。

2.单选题(共7题)

4.
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公民之间近乎绝对的平等.任何个人都不能凌驾于众人之上。个人无论好坏,其权力或权威一旦对民主政治集体议政的制度形成威胁,就有可能成为“陶片放逐法”放逐的对象。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B.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
C.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D.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
5.
2017年1月11日新华社报道,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主要是基于
A.突出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B.中共抗战的历史功绩
C.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
D.中国抗战的长久悲壮
6.
下图是1991年莫斯科街道上被拆除的一个前苏联镰刀和锤子。对此,2016年12月26日俄罗斯学者指出.共产党点燃了世界革命,并在苏联确立了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但是在抵达目标前,意识形态淡去,物质资料短缺,这让民众开始更多地衡量生活质量。这说明导致该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苏联共产党
A.未能处理好国际国内关系B.缺乏长远目标的设计能力
C.背离了目标和忽视了民生D.忽视改善民众的物质生活
7.
(题文)有学者著文指出,16世纪前后的中国,虽然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但商人阶层受到权力的压制、剥夺,纷纷“托庇于官僚政治之下”,财产权、经营权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没有成为一种反抗的力量,异化的力量。这主要说明16世纪前后的中国
A.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活
B.经济政策失调抑制社会发展
C.商人阶层深受权力阶层制约
D.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8.
有研究表明,在l842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1842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城市化水平提高B.经济结构的变动
C.农村经济的凋敝D.城乡差距的扩大
9.
(2018年江苏赣榆高三冲刺模拟考试)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
A.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C.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
10.
维新思想家严复说:“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台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严复此言旨在:
A.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
B.解释中衰西盛的原因
C.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
D.为变法寻求理论依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