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中国历史上的官员籍贯回避制度,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规定除京畿外,其余地方上至郡国守相,下迄县令、长、丞、尉,均不用本郡国人,这是明确规定籍贯回避的最早记载。唐代规定官吏不得在本籍及其邻近州县任职。宋代规定地方官不得在原籍任职,与本人或本家族有密切利害关系的地区,如本人或其父辈曾经生活过或曾任职、置有财产等地区,都在回避范围之内。清代进一步规定,即使待任命的官员,其籍贯与即将担任官职的地方,虽然不属于同一省、府、县,但二者相隔距离只要在五百里之内也必须回避。
——摘自吕建中《中国古代的人事回避制度及其意义》
材料二 人民信赖克里斯提尼是有原因的。这时正当僭主废黜后的第四年……他既成为大众领袖,第一步便把所有的居民化为10个部落,以代替原有的4个部落,目的是要使不同部落的成员混合起来,以便让更多数的人参加到政府来。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1)结合史实,说明西周时期为什么没有实行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结合材料一,分析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的发展趋势和作用。
(2)材料二中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措施,与中国古代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相比,本质上有哪些异同点?
材料一 汉武帝规定除京畿外,其余地方上至郡国守相,下迄县令、长、丞、尉,均不用本郡国人,这是明确规定籍贯回避的最早记载。唐代规定官吏不得在本籍及其邻近州县任职。宋代规定地方官不得在原籍任职,与本人或本家族有密切利害关系的地区,如本人或其父辈曾经生活过或曾任职、置有财产等地区,都在回避范围之内。清代进一步规定,即使待任命的官员,其籍贯与即将担任官职的地方,虽然不属于同一省、府、县,但二者相隔距离只要在五百里之内也必须回避。
——摘自吕建中《中国古代的人事回避制度及其意义》
材料二 人民信赖克里斯提尼是有原因的。这时正当僭主废黜后的第四年……他既成为大众领袖,第一步便把所有的居民化为10个部落,以代替原有的4个部落,目的是要使不同部落的成员混合起来,以便让更多数的人参加到政府来。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1)结合史实,说明西周时期为什么没有实行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结合材料一,分析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的发展趋势和作用。
(2)材料二中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措施,与中国古代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相比,本质上有哪些异同点?
2.
留美学者黄仁宇,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沿岸……黄河的淤沙含量令人叹为观止……在帝制时代以前,各自修建的治水工程经常是彼此分开的封建国家之间发生纷争的原因,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出现,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在中国,降雨的季节性很强……导致中国频发水旱灾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数个世纪里……农民因饥饿和食品短缺而参加战争。大自然还给中国设置另一个难题,即北方边疆的安全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也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相关。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材料二 况且提到这一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这些名目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和中国历史家效尤。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材料一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沿岸……黄河的淤沙含量令人叹为观止……在帝制时代以前,各自修建的治水工程经常是彼此分开的封建国家之间发生纷争的原因,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出现,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在中国,降雨的季节性很强……导致中国频发水旱灾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数个世纪里……农民因饥饿和食品短缺而参加战争。大自然还给中国设置另一个难题,即北方边疆的安全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也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相关。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材料二 况且提到这一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这些名目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和中国历史家效尤。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士绅并不像某种“经纪”或者“代理人”,他们似乎在这个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崇善堂等地方慈善组织逐渐向地方自治组织转化,基于共同利害的社区认同开始形成
——据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等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以来,几乎所有威尼斯人都是商人,他们的活动使得地中海的商业网络扩大,甚至进入中亚、印度和中国去寻找商业机遇。威尼斯货币是当时欧洲普遍流通的货币。银行家们向从事远距离贸易的商人发放信贷凭证,商人们发明了分散商业投资的新方法,有限责任促进了商业合伙关系的形成。关于债务、破产等的商业习惯法得到推广。威尼斯还成立了城市共和国,他们自己管理城市事务。每一种公共设施都可在威尼斯找到典范:退休公务人员的年金制,对孤寡的照顾,医院的医疗福利制度等等。威尼斯作为“自由的长女,闪烁着自由之光的童贞城市”,堪称世界上早期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国家
——据(美)本特利《新全球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双林镇和威尼斯城市发展特点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双林镇为代表的江南市镇和以威尼斯为代表的意大利城市对两国社会转型影响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士绅并不像某种“经纪”或者“代理人”,他们似乎在这个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崇善堂等地方慈善组织逐渐向地方自治组织转化,基于共同利害的社区认同开始形成
——据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等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以来,几乎所有威尼斯人都是商人,他们的活动使得地中海的商业网络扩大,甚至进入中亚、印度和中国去寻找商业机遇。威尼斯货币是当时欧洲普遍流通的货币。银行家们向从事远距离贸易的商人发放信贷凭证,商人们发明了分散商业投资的新方法,有限责任促进了商业合伙关系的形成。关于债务、破产等的商业习惯法得到推广。威尼斯还成立了城市共和国,他们自己管理城市事务。每一种公共设施都可在威尼斯找到典范:退休公务人员的年金制,对孤寡的照顾,医院的医疗福利制度等等。威尼斯作为“自由的长女,闪烁着自由之光的童贞城市”,堪称世界上早期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国家
——据(美)本特利《新全球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双林镇和威尼斯城市发展特点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双林镇为代表的江南市镇和以威尼斯为代表的意大利城市对两国社会转型影响不同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3题)
4.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A.小农经济影响了人们生活规律 |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
C.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
5.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A.明清中央集权弱化抗灾能力下降 |
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
C.明清时期政府抗灾机制比前代退步 |
D.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
6.
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 |
B.家长制受到挑战 |
C.公民意识增强 |
D.中央集权的削弱 |
7.
《白银资本》一书说,直到19世纪以前,“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这一看法
A.否定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 |
B.肯定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地位 |
C.否认白银在中国的普遍流通 |
D.肯定了纳贡贸易体系的作用 |
8.
据《上海县志》记载,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浙江通志》亦云,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材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 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 |
C.纺织业是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
9.
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郡县农政》一书中说:“凡治稻皆宜精,虽地宽之处,广种薄收者多耗本,……可举代田之法,每田一区,分三分,每岁更代,收成过漫种不治者。”“代田之法”最早出现于
A.西周时期 |
B.春秋战国 |
C.西汉时期 |
D.明清时期 |
10.
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载:“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材料反映了当时
A.贵族官僚开始经营工商业 |
B.已经出现雇佣关系 |
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 |
D.私营作坊颇具规模 |
11.
据史料记载: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江南夏税折征木绵(棉)等物;大德年间(1297年),松江乌泥泾的妇女以棉纺织为副业的有“千余家,所织棉布成为名扬远近的商品。这反映了元朝棉纺织业
①在江南地区普遍推广
②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
③已占据经济主导地位
④成为政府的税收来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①在江南地区普遍推广
②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
③已占据经济主导地位
④成为政府的税收来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
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性 |
B.图二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 |
C.图三反映了东汉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
D.图四是西汉时期海昏侯刘贺曾发行的五铢钱 |
13.
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
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15.
宋元时期政府在主要港口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管理、征舶税、收舶货等。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由此可见,宋元时期
A.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 |
B.强调内外贸易平衡 |
C.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 |
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
16.
两宋时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这种变化说明
A.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出现转型的趋势 |
B.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C.湖广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之地 |
D.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
17.
西汉早期的王侯墓,大多仿战国风格,注重高大坟丘,深邃墓室,多重棺椁,随葬品多为铜陶器。文景之后,模拟地上豪华府第建筑的风气开始流行,随葬品有玉衣、丝织品、金银器等。王侯墓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奢靡之风逐渐扩散开来 |
B.官营手工业日益进步 |
C.王侯拥有高贵的政治地位 |
D.政局稳定和生产发展 |
18.
下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据此可推知


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 |
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
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 |
19.
下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你认为下列分析符合材料的是


①市数量不断增加
②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③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
④南方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①市数量不断增加
②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③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
④南方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20.
下图是中国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权分布形势图,下列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


A.当时汉族政权的都城是东京汴梁 |
B.当时的西藏归宣政院管辖 |
C.广为流传的杨家将的故事发生有这一时期 |
D.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到南方 |
21.
南宋理学家陈亮(1143~1194年)提出了“农商一事”“农商相籍”的思想,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这一思想反映出
A.经济发展冲击了农本思想 |
B.儒家义利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
C.商人社会地位有明显上升 |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
22.
宋熙宁年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250余千米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 |
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 |
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 |
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 |
23.
阅读下表,(注:表中之数字,表示各朝代在各区域中治水事业活动之次数。)据此无法推论的是


A.从汉代到唐朝疆域不断扩大 | B.黄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点 |
C.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 D.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 |
24.
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A.经济模式与政治决择密不可分 |
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 |
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
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
25.
汉武帝时设置盐铁官专职管理盐、铁生产销售征税事宜。宋行引法,商人向政府购引(即取得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 封建政府与民争利的出发点没有改变
B. 不放弃专营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C. 政策虽有变化但是指导思想仍为法家的集权思想
D. 从长远来看会增加成本,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通
A. 封建政府与民争利的出发点没有改变
B. 不放弃专营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C. 政策虽有变化但是指导思想仍为法家的集权思想
D. 从长远来看会增加成本,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通
26.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