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8018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3/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者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二 英国革命是民族国家首次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的成果就是创造了君主立宪制这样一个全新的政体。这一创新是在英国传统政治结构的基础上开展的,其主要变化是:通过立法,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议会的权力大幅提高,形成了对王权的有效约束;在议会内部形成初步的权力分割和制衡机制,这包括两院制的沿袭,政党的分立;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和尊重,包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肯定和对人身自由的保护。由此可见,英国革命建立了现代政治的基本结构,但其民主化改造有许多不足,尤其是高额财产资格将大多数国民排除在议会选举之外。革命后的英国国会、自由实际为少教人专享,英国的政体更大程度上处于贵族民主制的水平。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相较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成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一辞当今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芮逸夫先生指出:一个民族的构成,体质的、语言的及文化的吸引混合,虽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乃是“愿意合在一起”。费孝通先生认为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主要是处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如果要找一个凝聚力的来源,我认为农业经济是一个主要因素。”
材料二 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提出“以中国人治中国。中国者中国(汉族)人之中国”。孙中山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认为中国亡于鞑虏已二百多年”现在的国“已经不是我汉人的国了”,因此要“将满洲鞑虏从我们的国土上驱逐出去,发誓要建立一个真正汉民族的国家”。1923年后,他在宣言文章或演说中多次使用“中国各民族”、“国内之弱小民族”、“中国以内各民族”、“诸民族”等表示中国境内存在着多民族的词汇。并有“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国家”“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等提法。
(1)结合所学知识,请对材料一中关于促进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的因素加以阐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清朝前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变化。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中宗以来,铨选制度十分紊乱,王妃、公主与权威不仅卖官鬻爵,而且不经吏部大搞“斜封官”,请托之风日盛,致使员外、试、检校等官名目繁多,冗官滥吏充斥官府。开元二年(714年),玄宗敕令罢免所有的员外、试、检校官,严格控制官吏的选举,规定今后没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结果“大革其滥,十去其九”。这样,既克服了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了官府的办事效率,又减省了国家开支。在裁汰冗官的同时,又提拔重用了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为宰弼,协助治理国事。唐人郑綮说:“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这为大兴文治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吏治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吏治改革的主要意义。

2.单选题(共30题)

4.
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取时,“把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5.
《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奴隶参与了立法
B.习惯法的内容被摈弃
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6.
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
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7.
按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总统由
A.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众议院选举产生
C.参议院选举产生
D.众议院和参议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
8.
《大国崛起》:“1789年之后……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还有两个共和国。……在反复的革命和复辟过程中形成的共和派与君主派,在相持了半个多世纪后,终于不再选择激烈的对抗。”斗争的结果是法国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C.两派的政治权利均分
D.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阻
9.
有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东西方两位君主(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查理—世)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从此,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此说法的着眼点在于
A.政权发生更替
B.国力对比变化
C.社会形态转变
D.文化途径迥异
10.
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中都规定
A.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B.国家权力相互平等与制衡
C.国家元首可以解散议会D.政府首脑对国家元首负责
11.
下面关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联邦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需国会同意,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B.总统及其内阁向国会负责
C.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都是任期6年
D.国会拥有立法权和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12.
中国近代史上,国门洞开。规定福州、厦门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
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这句话主要反映了
A. 鸦片战争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列强侵略激化了国内早已尖锐的阶级矛盾
C. 太平天国是鸦片战争前阶级矛盾积累的结果
D. 太平天国运动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4.
1895年底,帝国主义势力在长江航线上自东向西最远可到达的通商口岸是
A.汉口
B.沙市
C.宜昌
D.重庆
15.
王桧林在《抗日战争》一书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存在两个战场。这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增加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这两个战场
A.是1937年以来中国政治军事发展的结果
B.极大地影响了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政局
C.在抗击日军时所处的战略地位相同
D.在抗击日军时实施的战略战术相同的
16.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罗曼诺夫王朝最后一个沙皇尼古拉二世都远远比不上他那些伟大的祖先。”尼古拉二世的专制统治是被哪场革命推翻的
A.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
B.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C.法国大革命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18.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用同心圆、原子或者洋葱作比喻,给权力的构成下了定义。圆的核心是由工人阶级组成,通过代表它的党行使领导权。紧靠核心的是农民┈┈┈接着是小资产阶级,他们主要是追随者。”建国初期,最早体现这一想法的是
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制定《共同纲领》
19.
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A.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
20.
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
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缓和远东“冷战”态势
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21.
“周恩来开完会回国的时候,他因人们普遍赞扬中国在其第一次重大国际会议上的表现而受到了鼓舞,于是满怀信心地宣布:‘……国际争端是可以用和平协商的方法求得解决的。’”中国在这次“重大国际会议上的表现”是
A.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全面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D.以“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成功
22.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23.
美国在杜鲁门政府的主持下,对全社会中各个领域、各种力量和资源实施全面深人地动员和统筹,开始确立一整套协调国内政治、经济、军事资源以及意识形态和知识资源的体制。材料反映出
A.战后美国总统行政权力加强
B.“冷战”使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确立
C.美国希望全国人民对抗苏联
D.二战后美国积极推行“冷战”政策
24.
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A.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25.
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东德和西德的分裂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
26.
1966年7月,戴高乐总统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2009年3月,法国议会下院表决,决定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这主要说明
A.国家利益至上
B.多极化趋势加强
C.法国国际地位变化
D.北约生命力旺盛
27.
戴高乐曾于1963年和1967年两度拒绝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因为他认为英国是美国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1964年,戴高乐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国也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法国反对美国霸权主义政策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美苏两极格局下新的力量已在孕育
D.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已经分化
28.
下列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是:
A.芍陂
B.都江堰
C.白渠
D.郑国渠
29.
“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我们就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观念,这观念形成的社会背景是
A.小农经济盛行
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
C.商品流通不畅
D.手工业生产技术落后
30.
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并保护其利益。这一现象
A.淡化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B.改变了商人重利轻义的观念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
31.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32.
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的经济思想有
A.重利轻义B.工商皆本C.重农抑商D.实业救国
33.
1947年的上海,老百姓抢购日用品,文人囤积白纸,医生囤积紧俏药品,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这反映了当时
A.黄金无法购买实物
B.市场上纸币非常缺乏
C.通货膨胀非常严重
D.日用品价格比较稳定

3.选择题(共4题)

34.

{#mathml#}37{#/mathml#} 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扩大{#blank#}1{#/blank#}

35.

2015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2016年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下列措施中符合当前中央经济工作思路的有(   )。

①实施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扩大财政支出→生产规模扩大→经济增长

②调结构→减免税收→减轻企业负担→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经济增长

③调结构→淘汰过剩产能→促进企业升级转型→经济增长

④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企业融资成本降低→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增长

36.甲、乙两个同学在水平方向沿相反的方向拉测力计,各用力200牛.则测力计的示数为( )
37.甲、乙两个同学在水平方向沿相反的方向拉测力计,各用力200牛.则测力计的示数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0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