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1)材料一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态度?当时的形势是怎样的?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如何评价此主张?
(3)材料三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中,“情势所迫”的史实依据是什么?
材料一 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
材料二 今日共和初成.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最重要之政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实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几,又何待言!——《孙中山选集》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态度?当时的形势是怎样的?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如何评价此主张?
(3)材料三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中,“情势所迫”的史实依据是什么?
2.
阅读有关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杰斐逊的以下言论:
材料一在美国,我认为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
上述言论反映了哪些重要观点?据此,对杰斐逊作出一个简短的评价。
材料一在美国,我认为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
——马隆《杰斐逊及其时代》
材料二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地公平对待,而不论他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彼得森《杰斐逊作品选》
材料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安全,知识就是幸福。——梅奥《杰斐逊自述》
材料四(杰斐逊在连任两届总统期满时说)华盛顿将军在8年后树立了一个自愿退休的榜样。我将追随他。能够有更多的先例,就会形成一种惯例,从而使那些妄想延长任期的人无计可施。——邓博尔《杰斐逊政治著作选》
请回答:上述言论反映了哪些重要观点?据此,对杰斐逊作出一个简短的评价。
2.单选题- (共19题)
3.
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的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员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
5.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
6.
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的多。”他批评的是
A.人民主权的虚假 |
B.直接民主的泛滥 |
C.轮番而治的弊端 |
D.行政官员的腐败 |
7.
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西塞罗意在表明( )
A.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 |
B.法律必须注重保护自然事物 |
C.法律必须维护广大罗马人民的利益 |
D.法律必须与雅典的民主政治相适应 |
8.
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阐述道:“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这种法治观念表现在《十二铜表法》中,最为确切的认识是
A.“私法”之外自由民平等 |
B.废除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 |
C.野蛮的习惯法荡然无存 |
D.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 |
9.
著名历史学家刘宗绪认为,“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斗争中所创造的有力武器,其宗旨是要把封建君主制彻底改造成资产阶级君主制”。关于l9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特征表述错误的是
A.国王服从法律 |
B.议会权力至上 |
C.依法而治 |
D.君主拥有行政权和立法权 |
10.
1943年1月,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上述史实说明
①抗日战争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②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
③中国已经成为与美英平起平坐的大国
④中华民族的抗战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①抗日战争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②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
③中国已经成为与美英平起平坐的大国
④中华民族的抗战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11.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 |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
C.在华开设工厂 |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
12.
孙中山先生研究了太平天国之后,得出结论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该观点
A.基本否定太平天国 |
B.客观地评价太平天国 |
C.高度肯定太平天国 |
D.片面地评价太平天国 |
13.
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 )


A.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 |
B.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 |
C.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 |
D.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 |
14.
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 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
15.
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其时世人议论纷纭。下列评论中,哪一种更接近事实本质
A.煮豆燃豆箕,相煎何太急 | B.楚汉相争,成者王败者寇 |
C.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 | 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 |
16.
在十月革命前两周,列宁指示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军队要给士兵放假,以便组织他们回乡进行“关于立宪会议的鼓动工作”,争取农民选票以便“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在十月革命前夜,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文中的“号召”
A.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 B.体现了和平过渡的设想 |
C.希望与临时政府分享权力 | D.实践《和平法令》的精神 |
17.
图所示为新中国某一时期中学课本教材封面(上方文字为:彻底埋葬帝修反!),这一历史时期


A.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基础得以奠定 |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基本中断 |
C.奠定了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 D.基层民主有一定扩大和加强 |
18.
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从内容上判断,激发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历史事件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
B.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 |
C.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
D.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
19.
某人在论述中国的某一外交举措时说: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天地”。这一举措的内涵是
A.构建和谐世界的策略 |
B.“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C.“无敌国外交”的策略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21.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下列对该条文的评述,错误的是
A.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共和制度 |
B.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 |
C.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
D.直接目的在于加速清王朝的灭亡 |
3.选择题- (共7题)
23.在含有0.078mol FeSO4的溶液中通入0.009mol Cl2,再加入含有0.01molX2O72﹣的溶液后,Fe2+恰好完全转化为Fe3+,则反应后X元素的化合价为( )
26.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因此也叫缩尺。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现如今有实际长度为88mm的零件,按1:44的比例尺画于相应的图纸中,请问图纸中所画的长度与标注分别为多少( )
27.如图,旅客从某旅游区的景点A处下山至C处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从A沿直线步行到C,另一种从A沿索道乘缆车到B,然后从B沿直线步行到C.现有甲、乙两位游客从A处下山,甲沿AC匀速步行,速度为50米/分钟,在甲出发2分钟后,乙从A乘缆车到B,再从B匀速步行到C.假设缆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130米/分钟,山路AC长1260米,经测量,cosA= {#mathml#}{#/mathml#} ,cosC= {#mathml#}{#/mathml#}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