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上海闵行高三4月质量调研(二模)考试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0025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6/6/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中世纪以来罗马法的权威逐渐失落……。公元11世纪末,意大利博洛尼亚附近发现了古罗马《学说汇纂》的完整抄本,对其的讲解与研究,不仅使博洛尼亚大学成为最早的中世纪大学,也成就了罗马法的复兴。《学说汇纂》中记录了如下案例:一人把洗衣人告上法庭,要求赔偿被老鼠咬破的衣服的损失。原告说:“按照约定,衣服洗好后你应该妥善保管,事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你应使用鼠夹和鼠药来预防鼠害,可是在你的店里甚至连一只猫都没有”。最后法官判定洗衣人要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
问题:
(1)若你是11世纪末博洛尼亚大学的法律教授,请简要介绍罗马法的发展过程。
(2)分析罗马法在11世纪末以来得以复兴的原因。
(3)你如何看待上述案例?
2.
漫画中的甲午战争
注:《PUNCH》(1841-2002)英国知名的讽刺漫画杂志。
问题:
(1)分别概括以上三幅漫画的主旨。
(2)你如何理解此组漫画?
3.
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尽管美国人对中国非常陌生,但也还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把中国看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表现出尊敬和羡慕,这一时期的中国形象是积极和美好的。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
材料二对于中国来说,19世纪是在一系列的耻辱中结束的,新的世纪则是以大清王朝被迫改革为开端的。清末改革运动以及继之而来的共和革命被看作中国开始接受西方价值观的证明,西方人特别是传教士在中国获得前所未有的特权和自由。在美国人看来,这既是西方长期对中国影响的结果,又是中国人开始觉醒的标志。
……
材料三 “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其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问题:
(1) “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2)第二、三段材料反映了美国人的中国观有哪些变化?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人的中国观”的理解。

2.论述题(共1题)

4.
有西方学者认为,从全球的观点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宣告完成,这一削弱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削弱。请结合史实,论证以上观点。

3.单选题(共16题)

5.
古代某地先民曾进行如下政治活动,将人名刻于陶片之上,并流放得票最多的人。参与这种政治活动的人是
A.有法定财产的女子
B.执政官家的男性奴隶
C.有声望的外邦人
D.城邦成年的男性公民
6.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英国《权利法案》的意义主要在于()
A.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
B.确立了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
C.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D.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7.
(题文)孙中山曾称赞某国:“今竟一旦将牢不可破之专制国,一举而倾覆之,成立一新共和国,与中国作佳邻焉。”孙中山称赞的某国应当是()
A.日本B.美国C.俄国D.德国
8.
“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A.《权利法案》B.《共产党宣言》
C.《法国民法典》D.《独立宣言》
9.
邓小平在1988年谈到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说,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也适用于全世界,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它”是指()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不结盟政策
C.“一国两制”的方针D.“一边倒”的方针
10.
“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上述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A.十月革命
B.二战爆发
C.美苏冷战
D.柏林危机
11.
如果给下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A.北约组织与华约组织的对峙
B.二战后的欧洲格局与马歇尔计划
C.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
D.欧洲发行统一货币——欧元
12.
某报纸曾刊登一则消息:“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该消息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一枝独秀
B.垄断组织不断扩大
C.企业利润不断萎缩
D.德国经济日益恶化
13.
探险船队沿着南美洲海岸向南航行,在两岸峭壁林立海峡中穿行,风急浪高。经过与风浪28天的苦斗,终于在1520年11月28日,船队终于走到水道的尽头,前面是一片浩瀚的海洋。与以上叙述的情景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迪亚士B.达•伽马
C.哥伦布D.麦哲伦
14.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19世纪30年代考察了工业革命中的英国城市曼彻斯特后,留下精彩评论:“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耸于人们的住所之上,隔绝了空气和阳光;它们像不散的浓雾一样包裹着着人们。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这里人性获得了最为充分也最为野蛮的发展;这里创造了文明的奇迹,文明之人却几乎沦回野蛮人的境地。从这里肮脏的下水道里却流出了足赤的黄金”。从材料看,托克维尔主要从哪一视角来观察英国的工业革命()
A.经济发展B.社会分化
C.环境保护D.血汗工厂
15.
伏尔泰说,“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下来在腿上就带着踢马刺吗?……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以下理解最准确的是()
A.反对封建制度B.倡导社会契约
C.宣扬平等自由D.批判君主专制
16.
儒勒•凡尔纳所写的小说《环球世界80天》是有现实依据的,1870年,一位名叫乔治•特雷恩的人环游了世界80天。特雷恩当时环游世界有可能借助的交通工具是()
A.汽车B.火车C.飞机D.热气球
17.
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此时“人人争言西学”的核心是
A.学习科学技术
B.倡导实业救国
C.仿行西方制度
D.创办新式教育
18.
(题文)史书对某人的评价“卓尔不群,迁都山解辫发而袭冕旒(汉族礼冠),祛毡裘而被龙衮,衣冠号令,华夏同风,自非命代之才,岂能至此?”某人是()
A.曹操B.诸葛亮C.孝文帝D.李世民
19.
在克里米亚战争败于英法之后,有俄国开明绅士认为:“文明现在正在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其意在()
A.强化沙皇专制B.废除农奴制度
C.实行民主共和D.推行君主立宪
20.
轰动一时的西汉古墓海昏侯墓出土一块珍贵的“孔子屏风”。屏风记载孔子身长“七尺九”,按汉代长度推断孔子身高为1.82米。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约合2.2米。对此,你的理解是()
A.《史记》的记载可能存在谬误
B.海昏侯墓考古发现属于原始材料
C.孔子身高几何,尚需进一步考证
D.海昏侯墓考古发现与《史记》记载一一对应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