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出现于西欧国家,迄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俾斯麦在1881年时就看到,先用“鞭子政策”对付工人是很难奏效的,需要辅以“糖果政策”改善工人处境。(19世纪)80年代初,德国规定6天工作制,按时给工人支付货币工资。1889年颁布残疾和老年保险法,保险费由国家、雇主和工人缴纳。到1900年,领社会保险费的人数达500万人。俾斯麦的社会立法开资本主义国家之先河,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二 大危机促使美国政府致力于社会保障事业。1933年,在罗斯福的倡议下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案,拨款5亿美元补助各州进行劳动救济和失业救济。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是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的、以解决老年和失业问题为主体的社会保障立法。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很快,从1950年至1980年,联邦政府用于社会保障项目的开支每年平均递增11.8%。
——摘编自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有:把与社会福利有关的部分资产,如医院等出售给私人或私营部门;将某些社会福利项目的出资与管理责任交给私人组织;削减国家提供的福利。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国家责任的减弱,如通过对地方政府履行职责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审计、检查和评估等措施强化对它们的约束与控制。
——摘编自闵凡祥《国家与社会:英国福利观念的变迁与撒切尔政府社会福利改革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德国推出社会保障制度的时代背景。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政府为解决失业问题而采取的做法。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撒切尔政府改革社会福利的原因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西方社会福利建设中的政府责任”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材料一 俾斯麦在1881年时就看到,先用“鞭子政策”对付工人是很难奏效的,需要辅以“糖果政策”改善工人处境。(19世纪)80年代初,德国规定6天工作制,按时给工人支付货币工资。1889年颁布残疾和老年保险法,保险费由国家、雇主和工人缴纳。到1900年,领社会保险费的人数达500万人。俾斯麦的社会立法开资本主义国家之先河,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二 大危机促使美国政府致力于社会保障事业。1933年,在罗斯福的倡议下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案,拨款5亿美元补助各州进行劳动救济和失业救济。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是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的、以解决老年和失业问题为主体的社会保障立法。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很快,从1950年至1980年,联邦政府用于社会保障项目的开支每年平均递增11.8%。
——摘编自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有:把与社会福利有关的部分资产,如医院等出售给私人或私营部门;将某些社会福利项目的出资与管理责任交给私人组织;削减国家提供的福利。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国家责任的减弱,如通过对地方政府履行职责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审计、检查和评估等措施强化对它们的约束与控制。
——摘编自闵凡祥《国家与社会:英国福利观念的变迁与撒切尔政府社会福利改革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德国推出社会保障制度的时代背景。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政府为解决失业问题而采取的做法。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撒切尔政府改革社会福利的原因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西方社会福利建设中的政府责任”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和汉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与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的十分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
——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
材料二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结合材料一、二中孝文帝与大臣的对话,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据材料二,阐释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在与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的十分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
——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
材料二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结合材料一、二中孝文帝与大臣的对话,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据材料二,阐释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3.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自二战之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悲剧使得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历史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摘编自(美)迈克尔·罗森塔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材料二1970年,勃兰特总理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膝跪下谢罪,世界为之动容。1995年,科尔总理又跪在以色列一座纪念碑前,重申德国的赎罪,后来又倡议成立“赎罪委员会”。1996年,德国政府将每年的1月27日(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日)定为纳粹受害者哀悼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哀悼大屠杀中遇难犹太人的中心地。
——摘自颜晓峰《对历史的反思:德国与日本的不同态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为什么会认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却非写不可?据材料一,指出“雏菊花在怒放”这一细节描写的象征意义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2)据材料二,指出德国对二战中法西斯所犯滔天罪行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避免奥斯维辛集中营悲剧重演的认识。
自二战之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悲剧使得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历史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摘编自(美)迈克尔·罗森塔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材料二1970年,勃兰特总理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膝跪下谢罪,世界为之动容。1995年,科尔总理又跪在以色列一座纪念碑前,重申德国的赎罪,后来又倡议成立“赎罪委员会”。1996年,德国政府将每年的1月27日(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日)定为纳粹受害者哀悼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哀悼大屠杀中遇难犹太人的中心地。
——摘自颜晓峰《对历史的反思:德国与日本的不同态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为什么会认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却非写不可?据材料一,指出“雏菊花在怒放”这一细节描写的象征意义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2)据材料二,指出德国对二战中法西斯所犯滔天罪行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避免奥斯维辛集中营悲剧重演的认识。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拿破仑曾预言:在人类的记忆里,他的文治将比武功更为光辉灿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89年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民已被无休止的动荡弄得筋疲力尽,法兰西需要力量。这个时候,雾月政变发生了。拿破仑执政不久,指定四位法律专家负责起草民法。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法国人的民法典》。该法典处处为资产阶级利益设想,首先关心的是确保其财产所有权。这部法典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到什么地方,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
——摘编自李宏图《拿破仑帝国》
材料二反法联盟各国都称呼拿破仑为“革命之子”,因为他一如往日排斥波旁皇族。在拿破仑所征服的土地上,他结束了封建制度,终止了教会对人们生活的控制,引进了法典及几丝启蒙运动的光芒。然而,他把嫁妆送给了这些国家以后,随后又送入了他任命的新王。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得以上台的有利因素。据材料一,分析《法国人的民法典》颁布的历史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作为“革命之子”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为称霸欧洲采取的主要军事行动。
(3)拿破仑对他的文治武功作了自我评价。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拿破仑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拿破仑曾预言:在人类的记忆里,他的文治将比武功更为光辉灿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89年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民已被无休止的动荡弄得筋疲力尽,法兰西需要力量。这个时候,雾月政变发生了。拿破仑执政不久,指定四位法律专家负责起草民法。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法国人的民法典》。该法典处处为资产阶级利益设想,首先关心的是确保其财产所有权。这部法典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到什么地方,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
——摘编自李宏图《拿破仑帝国》
材料二反法联盟各国都称呼拿破仑为“革命之子”,因为他一如往日排斥波旁皇族。在拿破仑所征服的土地上,他结束了封建制度,终止了教会对人们生活的控制,引进了法典及几丝启蒙运动的光芒。然而,他把嫁妆送给了这些国家以后,随后又送入了他任命的新王。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得以上台的有利因素。据材料一,分析《法国人的民法典》颁布的历史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作为“革命之子”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为称霸欧洲采取的主要军事行动。
(3)拿破仑对他的文治武功作了自我评价。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拿破仑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5.
(探索历史的奥秘)
三星堆遗址的惊世发现集中反映了巴蜀文明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从早期城市的“磁体”和“容器”两大功能来看,三星堆古城可以成为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特征的各支蜀文化的“兼容器”。三星堆文化所包含的四期文化层似应是历代蜀文化最早汇集的结穴处和时代性文化积淀的结果。在三星堆祭祀坑的龙虎尊等器物内出土了海贝4600枚,这应该是古代闭塞的“天府之国”同南海交通的明证,也不排除是殷商文化南进与商品交换的影响。
——摘编自谭继和《三星堆文化与古蜀文明》
材料二西亚地区出土的大型雕像,多发现于宗庙祭祀场所(如神庙或露天的神庙广场),这与我国三星堆遗址的情况相似。这些雕像造型特点、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也与三星堆铜像相似,在西亚地区也有雕像上覆盖金面罩、金箔的传统,古代西亚与三星堆类似的“神树”或“神柱”也时有发现。苏美尔人的神庙总是占据着城市中主要位置,也与三星堆古城情况相近。
——摘编自敖天照《三星堆蜀都源流再探》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如何认识三星堆文化的?据材料一,指出这些认识的研究视角。
(2)据材料二,指出三星堆文化与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星堆文化的主要特点。
三星堆遗址的惊世发现集中反映了巴蜀文明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从早期城市的“磁体”和“容器”两大功能来看,三星堆古城可以成为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特征的各支蜀文化的“兼容器”。三星堆文化所包含的四期文化层似应是历代蜀文化最早汇集的结穴处和时代性文化积淀的结果。在三星堆祭祀坑的龙虎尊等器物内出土了海贝4600枚,这应该是古代闭塞的“天府之国”同南海交通的明证,也不排除是殷商文化南进与商品交换的影响。
——摘编自谭继和《三星堆文化与古蜀文明》
材料二西亚地区出土的大型雕像,多发现于宗庙祭祀场所(如神庙或露天的神庙广场),这与我国三星堆遗址的情况相似。这些雕像造型特点、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也与三星堆铜像相似,在西亚地区也有雕像上覆盖金面罩、金箔的传统,古代西亚与三星堆类似的“神树”或“神柱”也时有发现。苏美尔人的神庙总是占据着城市中主要位置,也与三星堆古城情况相近。
——摘编自敖天照《三星堆蜀都源流再探》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如何认识三星堆文化的?据材料一,指出这些认识的研究视角。
(2)据材料二,指出三星堆文化与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星堆文化的主要特点。
2.单选题- (共13题)
6.
克利斯提尼时期,富有贵族吃珍贵食物,举办奢华宴会时,要承受极大的压力,他们在公共事业上的投入要远远多于个人消费。这一现象
A.是严格实行财产等级制的结果 | B.得益于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 |
C.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 D.体现了雅典直接民主过于泛滥 |
7.
1820年,科恩兄弟因违反弗吉尼亚州的某项法律而被罚款,他们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联邦最高法院接手此案,弗州以联邦最高法院无权受理此案提出抗议,马歇尔法官依据宪法联邦最高法院有审理权,并依法判决科恩兄弟败诉,弗州胜诉。这一诉讼案的判决过程
A. 反映州权主义占据上风
B. 强化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司法权威
C. 说明中央与地方权力制衡
D. 表明最高法院取得法定上诉管辖权
A. 反映州权主义占据上风
B. 强化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司法权威
C. 说明中央与地方权力制衡
D. 表明最高法院取得法定上诉管辖权
8.
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太平天国
A. 革命纲领具有落后性
B. 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 其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 阶级局限导致革命失败
A. 革命纲领具有落后性
B. 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 其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 阶级局限导致革命失败
9.
基辛格回忆说:“阿尔巴尼亚提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美国的双重代表权和把安理会席位给北京的提案,却根本没有表决。问题的实质在于,友好国家改变了立场。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的时候,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找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基辛格认为中国外交取得进展
A.是由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 |
B.关键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
C.取决于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 |
D.受益于中美两国关系趋向缓和 |
10.
1947年9月,苏联和东欧国家召开华沙会议,苏联领导人要求“加强斗争,反对新的战争威胁,号召团结一切民主力量和反法西斯力量以对抗美帝国主义从政治和经济上奴役欧洲的计划”,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这一事件
A.导致了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
B.加速了冷战对抗的进程 |
C.打破了美国对东欧的经济封锁 |
D.促成了华约组织的建立 |
11.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20世纪初,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日趋衰落 | 现代文学呈现多元化特征 |
B |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举行 | 世界多极化格局出现 |
C | 《物种起源》一发表,达尔文就遭到来自宗教界的猛烈批评 | 生物进化论冲击了封建神学 |
D | 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 中国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领先世界 |
A.A |
B.B |
C.C |
D.D |
12.
“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 |
B.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 |
C.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 |
D.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 |
13.
下图是宋代常州不同区域商税额的增长示意图。图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州城的商业中心地位严重动摇 | B.镇场商业对县城形成挑战之势 |
C.抑商政策导致县城商业发展缓慢 | D.坊市界限打破刺激镇场商业繁荣 |
14.
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下边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A.开启了各地文明会合交融的历程 |
B.导致了欧洲贸易的中心发生转移 |
C.矛头直指欧洲各国封建专制制度 |
D.以人文主义冲击了宗教神权束缚 |
15.
“新能源被开发出来,钢--新工业时代生产的关键--的生产得到飞跃发展。在主要的欧洲强国中,德意志当时正在加速迎头赶上。非欧洲国家得到资金和进行建设。”对“新工业时代”的解读正确的是
A.煤一跃成为新兴的能源 |
B.商品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 |
C.德国率先研制出新式交通工具飞机 |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发展 |
16.
下表是近代中国部分年份进出口商品贸易比重表(占总值%)。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轻重工业发展趋于平衡 | B.南京国民政府优于发展重工业 |
C.当时国内工业建设有所发展 | D.民族工业在“一战”后迅速萧条 |
17.
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该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
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
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