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998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8

1.论述题(共1题)

1.
附加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晚清驻外使节有关近代世界政体大略的综述:
地球万国内治之法,不外三端: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今日之德、日皆君主之国也,与中国无异。美、法,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总统)无权焉。英国,君民共主之国也,大约民权十之七八,君权十之二三。民主之国,其法合于盂子“民为贵”之说;然其弊在朋党角立,互为争胜,甚且各校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益,则权不一而志不齐矣。君主之国,主权甚重,操纵伸缩,择利而行;然其弊在上重下轻,或役民如牛马,伴无安乐自得之趣,如俄国政俗是也。惟君民共主,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并,最为斟酌得中。

——摘编自《薛福成(1838年一1894年)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清驻外使节对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找出其中的不当之处,并运用相关史实选择一处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言简明。)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简表
阶段
演变
萌芽于战国
①理论:韩非子中央集权的理论
建立于秦朝
①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巩固于西汉
①实行刺史制度②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完善于隋唐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②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加强于北宋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建立禁军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政、军、财权;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新发展于元朝
①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②实行行省制度
空前强化于明清
①明朝废丞相,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分权;②清朝前期:设南书房,后设军机处③八股取士
衰败于晚清
①国门洞开,政治、经济主权逐步沦丧
②鸦片战争后,新的经济成份出现
 
分析说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衰败原因。

3.单选题(共18题)

3.
克利斯提尼把全阿提卡分为三十个区,其中十个区在雅典城及其周围,十个区在沿海,十个区在内地。每三个不同的区,即一个城郊区、一个沿海区、一个内地区合为一个地区部落。每个区有若干个自治村社组成,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由此可见,克利斯提尼改革
A.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
B.摧毁了氏族制残余
C.扩大了民主力量
D.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4.
公元前399年,雅典民主法庭以荒唐的罪名处死了苏格拉底。这充分暴露了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的严重缺陷是
A.泛滥为暴民政治
B.极端民主
C.法律本身不公
D.公民的素质
5.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记载:“有人雇佣金匠打造戒指,双方适用买卖契约还是雇佣契约?如果顾客提供金料就是雇佣契约,如果金匠提供金料则是买卖契约。”这说明罗马法
A.强调私有财产的神圣性
B.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C.力图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D.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6.
美国建国初期,汉密尔顿曾指出: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为此,美国
A.建立三权分立体制
B.实行州际平等原则
C.确立了联邦制
D.确立人民主权原则
7.
恩格斯曾说:“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这表明
A.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B.法国已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
C.法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D.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的建立
8.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
A.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
B.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
D.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9.
1862年俾斯麦在议会中说:“只要看一眼地图就清楚,普鲁士瘦长身躯不可能……单独地、较长地承担确保德意志安全的军备,这必须由所有的德意志人来承担。”俾斯麦的这段话说明
A.德意志地区主要是由普鲁士及其邦国构成
B.德国统一必须由奥地利和普鲁士共同完成
C.必须完成德意志统一以武力维护国家安全
D.资产阶级和议会是德意志统一的主要力量
10.
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讨论制定宪法时,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曾希望自己能称为“德国皇帝”,但却遭到巴伐利亚国王为首的很多国王的反对,因为它意味着正式承认普鲁士国王居于帝国内其他国王之上,最后威廉一世只得接受“德意志皇帝”的称号。这说明德意志帝国
A.实行联邦制原则
B.国家统一尚未完成
C.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D.皇帝权力受到限制
11.
1689年“民会国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权利宣言一起呈现给威廉和玛丽。……新誓词要求威廉和玛丽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而以往的誓词只要求国王宣誓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材料主要反映了英国
A.下院是国家权力中心
B.代议制民主政治形成
C.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D.国王权力地位的变化
12.
1730年,英国下院的反对派领袖威廉•多德斯韦说:“我们对于自己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极为自豪.”1774年,诺斯勋爵则愤愤地说,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这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
A. 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责
B. 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
D. 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
13.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更加艰难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辛亥革命与传统王朝更替相同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未见成效
14.
中国茶叶输英总值在1781~1790年间是9626万元,英国毛织品等货物输华总值在1781~1793年间是1687万元,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1/6。因此,英国必须以大量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
A.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
B.操控三角贸易,发展制造工业
C.协定中国关税,控制中国海关
D.推行鸦片贸易,改变贸易格局
15.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此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甚欲削夺其选举权,以实行强迫手段”。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变中国由臣民国家为公民国家
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步
D.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16.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遣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
B.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17.
1840年12月11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律的照会中同意,此后英国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禀”文体。这表明
A.中国主权的丧失
B.天朝体制逐步崩溃
C.中西方地位平等
D.西方凌驾于清政府之上
18.
(题文)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专设删书衙,根据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原则删改儒家的典籍,特别是对专讲“吉礼”和“鬼神丧祭”之类的言辞统统删掉。这些措施表明太平天国
A.试图构建一种新文化
B.对传统文化删改选用
C.全力破除传统文化
D.严格上下尊卑等级制
19.
“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这次“战败”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
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此战争后
A.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B.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D.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