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材料
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中国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 |
1942年,美,英,中等26个国家答订反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组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
2012年以来,日本首相安倍普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发表讲话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是战胜国作出的裁决”,重申“侵略定又未定论”,推动修改《和平宪法》 |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任选其中两个角度,说明2015年中国政府高调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现实意义。(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众、参两院发表咨文,他把世界政治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营垒,不指名地将苏联称为“极权政体”,并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名,宣布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力量。这便是人们所熟知的“杜鲁门主义”的问世。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我们正在经历着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移。第一次转移是15世纪前后西方世界的崛起,由此推动了科学和技术、商业和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革命。第二次转移是发生在19世纪末的美国崛起,其迅速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第三次就是正在发生着的世界的崛起,即“后美国时代”。在产业、金融、社会、文化等其他方面,世界力量的分配正在发生着转移,正在偏离美国的统治地位。这不是一个美国衰落的世界,而是一个其他国家崛起的世界,一个由许多地方和许多人定义的世界。
——美国著名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的理解。(2)材料二中说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制以“礼法合一”为主要特征。礼教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法的规范中得到体现,那么“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但是由于法律的不可全述和社会为的复杂,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违法而合礼教或不违法而违背礼教的行为,可以归结为“法外之情”和“法外之非”。“八议”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八议”,是指亲(皇亲国戚)、故(皇帝的故旧)、贤(依封建标准德高望重的人)、能(统治才能出众的人)、功(对封建国家有大功勋者)、贵(上层贵族官僚)、勤(为国家服务勤劳有重大贡献的人)、宾(前朝的贵族及其后代)。这八种人犯罪,不按法定的程序和刑罚审判,司法机关不得自行处理,要采取“请议”的特殊诉讼程序,即先交大臣会“议”,议其罪行,然后再奏请皇帝进行最终的裁决。这八种人经“请议”特别程序后,往往享有减免刑罚的优待。古代的诉讼虽然也收集使用物证人证,并比较重视勘验现场,但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认罪的口供是不能定案的,这种对口供的重视就必然导致了刑讯逼供。……在中央,秦汉的廷尉、唐宋明清的刑部,一般都要受制于丞相、内阁等中央行政中枢;在地方,商周时地方司法权由诸侯掌握,秦以后由郡守、县令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
——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口中国的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不能适用于西方人,因此强迫清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1906年秋清廷设立专门司职审判的大理院,从机构设立上启动了行政、司法分立的进程,如果说这一改革还只是对传统体制稍加变动的话,那么在地方各级,从袁世凯在天津府地方试办新式审判厅开始,到京师地方、东三省及江苏等地试办各级审判厅,以及后来各省城、商埠各级审判厅等各级新式审判机构的设立,无疑是对传统体制的重大突破。从其人员任用上看,传统体制中,各级行政官即是审判官,审判所需的法学专门知识主要是靠其司法审判的辅佐人员,而新式审判机构的审判官员,既需要较长时期的专业学习,考试选拔合格,并经过一定时期的试用后,才能正式成为其一员。袁世凯在天津试办新式审判厅时,“经试办数月,积牍一空,民间称便”,甚至开厅以后,洋商因为该厅审判公正,“亦有不先赴该国领事投禀而径赴该厅起诉者”。清末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任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司法审判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2.单选题- (共19题)
A.五百人会议的职责尚不明确 |
B.政治决策先有民主再有集中 |
C.选民大会实为国家权力机关 |
D.希腊奴隶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
案情: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父子告上法庭。
判决: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判乙之子无罪开释。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
A.重视维护平民的利益 | B.司法审判程序严格完备 |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 D.理性、公平、重视证据 |
A.两党政策大同小异 |
B.两党轮流执政的安排 |
C.总统制共和制政体的特点 |
D.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
A.宪法中规定的首相的权力极大 |
B.宪法对欧洲等国的影响深远 |
C.俾斯麦对立宪起到关键性作用 |
D.宪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 |
A.恢复“王在议会” |
B.确立议会主权 |
C.建立责任内阁制 |
D.发动宫廷政变 |
A.洋教势力对中国民众的毒害 |
B.东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误解 |
C.义和团拳民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
D.义和团运动中的盲目排外 |
A.说明了革命势力的强大 |
B.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
C.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
D.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
A.中国抗战是持久战 |
B.必须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
C.必须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
D.中国具备抵御侵略的有利条件 |

A.纪念美国成立一百五十年 |
B.希望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
C.鼓动美国开辟太平洋战场 |
D.争取美国支持中国的抗战 |
A.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 |
B.经济的近代化 |
C.半殖民地化加深 |
D.文化的平民化 |
A.推翻了统治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 |
B.走的是从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 |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
D.使工农群众掌握了国家政权 |
A.推翻资产阶级的条件已经具备 |
B.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
C.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夺取政权 |
D.开创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模式 |
A.强调亚非国家具有共同的利益 |
B.突出了新中国的领导地位 |
C.体现了摆脱美苏两极格局的要求 |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
A.近代工业的起步 |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 |
D.受到外来文明的冲击、影响 |
A.建立北约 |
B.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
C.组建欧洲联盟 |
D.成立欧共体 |
3.选择题- (共1题)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