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9890

试卷类型:学业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8/2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政治治理是门大艺术,古往今来的政府都在探寻更高效、更合理治理模式。
材料一 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指的是什么政治制度?结束这一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它的颁布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通过何种政治制度实现真正的民主。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有为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及其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2.单选题(共21题)

3.
在雅典公民大会上,公民可将其认为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物名字写在陶片上。如果某人得票超过半数,就会被放逐国外十年。此制度开创于
A. 梭伦执政时期
B. 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C. 查理一世执政时期
D. 拿破仑执政时期
4.
下图美国政治漫画生动地反映了
A.两党制
B.两院制
C.联邦制
D.内阁制
5.
电影《鸦片战争》有这样一段场景: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议会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女王维多利亚最终签署对华宣战命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王是专制君主,掌握国家实权
B.议会行使立法权,英王掌握行政权
C.议会拥有决策权,但需向英王负责
D.议会掌握国家实权,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6.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这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词创作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7.
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8.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进行救国救民的探索,***领导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首创于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 遵义会议的召开
9.
“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这首诗歌描述的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发动的
A. 百团大战
B. 淞沪会战
C. 淮海战役
D. 辽沈战役
10.
1954年周恩来总理会见印度总理尼赫鲁,两国总理在会谈中重申了处理两国关系、后来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
A.“一边倒”方针
B.“不结盟”政策
C.“求同存异”方针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1.
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A.初步发展
B.短暂发展
C.迅速萎缩
D.陷入绝境
12.
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卡斯特罗认为
A.全球化消除了国家间的争端
B.全球化潮流应该被抵制
C.全球化时代各国应同步发展
D.全球化加剧了贫富不均
13.
《论衡》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这体现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刀耕火种
B.休耕轮作
C.耒耜耕作
D.精耕细作
14.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开展了一场改革运动,虽然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这场运动是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5.
1988年,山东农民褚延泽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光荣称号。过年时,他高兴地贴出春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春联反映了
A.农村互助合作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农民土地所有权的确立促进了粮食的增产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生产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给农民带来了经济实惠
16.
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7.
“美德即知识。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提倡这种“知德合一”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斯多德
C.普罗泰戈拉
D.柏拉图
18.
“学者与政治家一同复苏了人类尊严的骄傲、人类实践主义的自信以及古典思想的魅力,他们在世俗舞台上首先表达了这些思想。”“这些思想”的核心是
A.唯物主义
B.人文主义
C.蒙昧主义
D.理性主义
19.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被称为“水手之友”的是
A.指南针
B.印刷术
C.造纸术
D.火药
20.
17世纪,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物理学家是
A.伽利略
B.普朗克
C.牛顿
D.爱因斯坦
21.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写到:“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突出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是
A.中体西用
B.自由平等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22.
下图统计数据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中的
A.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局势
B.科教兴国的战略
C.解放发展生产力的阐述
D.经济特区的构想
23.
某历史博物馆关于孙中山生平的陈列专栏中有“振兴中华”、“建立民主共和国”、“核定地价”、“发展实业”等系列内容。这些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A.平均主义
B.自由主义
C.三民主义
D.社会主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