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年7月9日
材料二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化两股势力,西方国家自然会更帝近日本。如果日本有最终战胜的机会,西方都应该放弃干涉的动议,然而中国的最终战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如果西方不立即阻止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继而日本也会加入中国,充满忌恨地把西方的“洋鬼佬”赶出国门。如果出于猜忌,欧洲列强不愿出兵干预,美国应该挺身而出,虽然这与美国奉行的门罗主又相违背,但事态的特珠性应该让美国考虑暂时放弃原则。为了不对全球贸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冲突必须停止。
——1894年8月12日英国《每日新闻报》
材料三纵观甲午战争,除却黄海上的硝烟,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舆论战。日本政府早在对朝鲜进行战略包围的时候,就已经将舆论宣传上升为国家战略,他们秘密聘请前《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作为舆论战顾问,当《妞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揭露日本旅顺大屠杀事实后,日本政府勾结《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纽约时报》发表有利于日本的文章,从而质疑克里曼;清朝政府和媒体却在屠杀事件中集体保持沉默。……伊藤博文说,利用媒体攻势取得国民舆论的支持,就等于拿下了战争一半的胜利。
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刊载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石版画“牙山大胜”、“倭兵无状”、“海战捷音”、“形同海盗”完全是被清军慌报军情误导,颠倒了真相,国人还一时被虚假胜利蒙蔽,在国际上成为笑谈,造成急劣影响。
——摘编自《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材料四1898年7月16日《伦敦新闻画报》日本撤离威海卫,三囡子将军为大英帝国和大清帝国举杯(日本人撤离威海卫后仅一天,英国海军就向清朝强行租借)

——摘编自《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材料五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废省,可多遣,去年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每仿形,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材料一、二对中日战争的形势做了怎样的预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和西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测?指出西方的预测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2)材料三体现了清朝战败的哪些原因。
(3)依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年7月9日
材料二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化两股势力,西方国家自然会更帝近日本。如果日本有最终战胜的机会,西方都应该放弃干涉的动议,然而中国的最终战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如果西方不立即阻止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继而日本也会加入中国,充满忌恨地把西方的“洋鬼佬”赶出国门。如果出于猜忌,欧洲列强不愿出兵干预,美国应该挺身而出,虽然这与美国奉行的门罗主又相违背,但事态的特珠性应该让美国考虑暂时放弃原则。为了不对全球贸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冲突必须停止。
——1894年8月12日英国《每日新闻报》
材料三纵观甲午战争,除却黄海上的硝烟,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舆论战。日本政府早在对朝鲜进行战略包围的时候,就已经将舆论宣传上升为国家战略,他们秘密聘请前《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作为舆论战顾问,当《妞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揭露日本旅顺大屠杀事实后,日本政府勾结《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纽约时报》发表有利于日本的文章,从而质疑克里曼;清朝政府和媒体却在屠杀事件中集体保持沉默。……伊藤博文说,利用媒体攻势取得国民舆论的支持,就等于拿下了战争一半的胜利。
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刊载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石版画“牙山大胜”、“倭兵无状”、“海战捷音”、“形同海盗”完全是被清军慌报军情误导,颠倒了真相,国人还一时被虚假胜利蒙蔽,在国际上成为笑谈,造成急劣影响。
——摘编自《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材料四1898年7月16日《伦敦新闻画报》日本撤离威海卫,三囡子将军为大英帝国和大清帝国举杯(日本人撤离威海卫后仅一天,英国海军就向清朝强行租借)

——摘编自《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材料五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废省,可多遣,去年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每仿形,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材料一、二对中日战争的形势做了怎样的预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和西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测?指出西方的预测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2)材料三体现了清朝战败的哪些原因。
(3)依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0题)
2.
恩格斯在评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由于实施这个新制度和容纳大量被保护民——一部分是移民,一部分是被释放的奴隶——血缘制度中的各种机关便受到排挤而不再过问社会事务”。材料中“新制度”指的是:
A.财产等级制度 |
B.陪审法庭制度 |
C.以地域划分选区制度 |
D.陶片放逐制度 |
3.
有学者认为,非但罗马没有采用雅典制度,且后来两千年的欧洲再也没有采用雅典的制度,近代西方民主制与雅典民主制基本无关。这主要是因为雅典
A.领袖的行为受到严格限制 |
B.民主的范围过于狭窄 |
C.民主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
D.共和制有悖欧洲传统 |
4.
有学者认为,非但罗马没有采用雅典制度,且后来两千年的欧洲再也没有采用雅典的制度,近代西方民主制与雅典民主制基本无关。这主要是因为雅典
A.极端民主化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
B.民主的范围过于狭窄 |
C.政治领袖的行为受到严格限制 |
D.共和制有悖欧洲传统 |
5.
恩格斯把罗马法誉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恩格斯作出这一评价主要依据是,罗马法
A.在法律上保护了财产私有权 |
B.保证了公民政治上的参政权 |
C.蕴涵了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
D.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
6.
罗马法嫁资制度规定:“既不能忽略对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者——妻子的父亲、丈夫的权益的保护,又须侧重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妇女的权益。”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
B.强调对男女平等的追求 |
C.优先保护妇女的权益 |
D.蕴含着公平正义的理念 |
7.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在欧洲大陆上,19世纪后期,德意志帝国在完成统一后,也建立起了君主立宪政体。下列关于英国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英国首相对国王负责,德国宰相对皇帝负责 |
B.两国议会均实行两院制 |
C.两国均实行责任内阁制 |
D.两国都是资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
8.
美国1787年宪法很好地使政府通过自身的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同时,又很好地控制了自己。下列最能体现美国政府“控制自己”的措施的是
A.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 |
B.联邦制下各州拥有一定的独立性 |
C.规定联邦地位高于各州 |
D.五个黑人可折合三人计算人口总数 |
9.
美国宪法修正案部分内容如下
此表说明美国
时间 | 名称 | 公民选举权内容 |
1870年 | 宪法修正案15条 | 取消种族、肤色以及奴隶身份的限制 |
1920年 | 宪法修正案19条 | 取消性别的限制 |
1964年 | 宪法修正案24条 | 取消纳税的限制 |
1971年 | 宪法修正案26条 | 取消年龄的限制 |
此表说明美国
A.民主政治日趋修正与完善 |
B.国家治理的效率日益提高 |
C.民主党与共和党斗争激烈 |
D.全体公民都拥有了选举权 |
10.
日本宪政专家佐藤功在论述英国时指出:在英国,政府是由中世纪封建制度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在那里经常在同一个基地上建筑起新的建筑物。佐藤功在此强调的是
A.英国宪政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B.英国宪政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
C.英国宪政发展以王权政治为中心 |
D.英国宪政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
11.
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反映出
A. 总统行政权受到议会干涉
B. 法国不适合采用共和政体
C. 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
D. 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较弱
A. 总统行政权受到议会干涉
B. 法国不适合采用共和政体
C. 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
D. 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较弱
12.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当时世界的要求”主要指的是
A. 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B. 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C. 议会改革扩大民主权力
D. 发展生产力以改善生活
A. 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B. 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C. 议会改革扩大民主权力
D. 发展生产力以改善生活
13.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巔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
A.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
B.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
C.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
D.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
14.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C.西方思想文化开始向中国渗透 |
D.洋务运动由此产生 |
15.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中写道:(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表明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B.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C. 英国力图打开中国市场
D. 英国在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
A.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B.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C. 英国力图打开中国市场
D. 英国在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
16.
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主要背景是
A.鸦片战争后国内民族矛盾缓和 |
B.洋务运动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 |
C.湘军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神勇 |
D.八旗军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
17.
冯友兰讲:“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钱穆说:“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的失败了。”两位史学家这样说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
B.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 |
C.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空想性 |
D.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列强的镇压 |
19.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在京畿一带,义和团“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是对严峻的民族危机的回应 |
B.体现了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持 |
C.反映出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 |
D.增强了中国人民反清的斗争信心 |
20.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中间跨越50多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
A. 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B.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
C. 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D. 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
A. 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B.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
C. 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D. 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