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983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末清初,广州及其附近地区盛产棉花和蚕丝,且质量上乘,逐渐发展兴起织造业。到了清代,西关(广州城域以西)逐渐形成繁华的商贸区和居住区。晚清时期,西关住宅区内居民主要有商贾、政要、医生、教师、名伶、侨属侨眷、外商买办等。鸦片走私、禁烟运动最终导致了1840年和1856年的两次鸦片战争,广州终于由平贸易的口岸演化为国家纷争的竞技台,但广州仍然是西方资本登陆的地区之一。1845年,英国大英轮船公司开始在黄埔开办船厂。随后的60年间,广州先后出现过各种工厂约30家,但已远不如当时的上海……

——据邓大情《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等整理

材料二:工业革命前,英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农业发达的东南地区,尤其是英格兰南部。工业革命导致工业向英格兰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区转移。伯明翰凭借丰富的煤、铁资源迅速发展起庞大现代冶金和机械制造工业,一跃成为当时铁路机车、蒸汽机和船舶的制造中心,迅速成为英国工业革命中心,享有“工业革命的摇篮”和“世界工厂”的美誉。伯明翰工业革命的浪潮引起其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促使周边地区大量的工业者、农村人口和社会闲散劳力转化为工业劳动力。工业革命期间,伯明翰的居民增加了5倍多。伯明翰是英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地处英国的中心位置也是运河网络的中心枢纽所在。

——摘编自姚圣《中国广州和英国伯明翰历史街区形态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广州地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的广州和18世纪的伯明翰在经济上的差异,并概括指出伯明翰工业化的浪潮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德斯鸠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认为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狀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鸩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供什么就做什么,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策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孟德斯鸠》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使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础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作“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

——整理自《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据材料一,归纳孟德斯鸠的观点,并从理论方面简要分析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思想两方面概括“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宰相姚崇提出为官者需“廉慎”。一是要“慎乎在位”,因为“禄厚官尊”“为政以公”,所以为官者“固当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持节、勤廉、反贪是做官的基本要求。二是要“以廉慎为师”。他认为起贪心会产生突祸,“贪则灾之所起”,所以“苟自谨身,必无谤耻”,“欲无悔吝,不若守慎”,这是为官“自省”的要求。三是要“如镜之明”。他指出,“当官明白者”要有“冰壶之德”,要达到“如镜之明,如镜之洁”。

——摘自陈京春《唐代文人廉政思想的现代意义》《光明日报》2017.4.2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姚崇“廉慎”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意义。
材料二***认为,不受监督的政权,势必会导致腐败。要彻底克服政府被少数人“所得而私”的现象,真正做到政治廉洁,必须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才能为廉政提供有力保证。他在《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2月)》中提出,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应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且“只有民主集中制的政府,才能充分地发挥一切革命人民的意志,也才能最有力量地去反对革命的敌人。”他还强调指出:“‘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精神,必领表现在政府和军队的组成中,如果没有真正的民主制度,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就叫做政体和国体不相适应。”因为,“只有这个制度,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亊,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

——摘编自靳士信《***的廉政思想及其实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的廉政思想;比较姚崇和***的廉政思想,说明两者产生背景的不同。

2.单选题(共19题)

4.
克里斯提尼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后,他首先进行了部落改革,打破之前以氏族血缘关系来划分部落的传统,代之以地域划分部落。其次建立了三分区体系,全国被分为三十个区,每一部落都包含城市、沿海、内陆三区,这样每区的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这些改革措施产生的政治作用体现在
A.壮大了古代雅典国家的军事力量
B.使具有共同信仰的人紧密团结在一起
C.扩大了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机会
D.促进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经济的互补
5.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
B.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C.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D.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6.
1893年,当徳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新军事法案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谈话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1912年作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导致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当时德国
A.面临着世界大战的威胁
B.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C.君权遭到公共舆论制约
D.基本上确立了代议制度
7.
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义律的决定被时人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可见,义律此举的目的是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
C.提高自己政治地位
D.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
8.
美国史学家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
A.在***思想的指导下取得胜利
B.沉重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C.促进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生
D.保存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火种
9.
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这样评价***:“他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这里所说的“找到一条路”是指
A.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中心论”
B.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C.在抗日战争中坚持“持久战”
D.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10.
1932年3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一系列议案:军队应以国防为主目的,剿匪为副目的,同时并当积极改进,务适于国防之用;陆军应依据常备兵额为有程序的编遣,海军以能供国防上防御为目的;决定以洛阳为行都,以长安为陪都。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B.集中全力剿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C.为应对日本的侵略作抗战准备
D.通过迁都改善中国民族工业布局
11.
1917年底,苏俄向英、法、德三国的工人呼吁:“上述各国工人定会了解他们现在所担负的使人类摆脱战祸及其恶果的任务,定会以多方面无比坚决果敢的行动,帮助人们把和平事业以及使被剥削劳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的事业有成效地进行到底。”苏俄此举的目的是
A.推动主要参战国工人的反战运动
B.显示苏俄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
C.希望各国举行不割地不赔款谈判
D.鼓舞欧洲各国人民的解放斗争
12.
下表为明末清初某国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的航线表。据表可知
广州一澳门一印度一欧洲
这条航线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由广州至澳门再至印度,途经马六甲、古里、果阿等地,是中国与东南洋、印度洋一直有往来的“西洋”航线;第二段则由果阿经好望角至欧洲
广州一澳门一马尼拉一美洲一欧洲
这条航线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从中国沿海港口直航菲律宾;第二段则横渡太平洋,通过墨西哥的阿卡普尔,再到欧洲
 
A.新航路开辟前中国瓷器已销往美洲
B.新航路开辟拓展了中国瓷器出口
C.中国瓷器销往欧美得益于新航路开辟
D.中国垄断了对欧洲的瓷器运输
13.
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据宋《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
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B.市民阶层的扩大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城市经济的发展
14.
明清时期有一类土地被称之为“族田”,按其地租用途不同有诸多名目:如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明清两朝的政府也在法律上作出规定以保障宗族对这类土地的所有,禁止侵没盗卖族田。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 族田属于国家所有,所以政府禁止盗卖族田
B. 族田的存在加剧了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C. 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
D. 族田收取地租体现了租佃经营的方式,由于租佃经营在江南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族田只在江南地区存在
15.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到:“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亚当·斯密
A.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B.建议西方列强尽快打开中国市场
C.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条件优越
D.盛赞康乾时期中国经济的高度繁荣
16.
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大多数文明之所以未能持续成长,是因为这些文明在许多重大关头未能连续应战,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以下史实不能论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
A.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B.工业革命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C.甲午战争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D.西葡新航路开辟加速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17.
1893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谈话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1912年做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导致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当时德国
A.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B.面临世界大战的威胁
C.君权遭到公共舆论制约
D.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
18.
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型。……进入20世纪前期,亦即清末至20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这种变化说明
A.江南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B.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9.
1920年到1936年,中国关内各省进口的棉纱及棉制品由占进口净值的32.4%锐减为1.7%,钢铁、机械、交通器材由14.1%增长为25.2%。进口商品前5位由棉货、棉纱、煤油、糖、烟草依次变为钢铁、机器工具、交通器材、化学产品、染料颜料。这主要反映了
A.国内市场的扩大
B.民族工业的发展
C.商品流向的变化
D.商业资本的发展
20.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人非达到目的工具
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21.
在论及元朝儒士的社会地位时,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即“九儒十丐”,儒士地位仅高于乞丐;而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则认为,元朝儒士比一般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据此说明
A.郑思肖作为历史见证者,其观点更加全面客观
B.萧启庆作为元史专家,他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
C.历史研究和陈述会受到时代条件及作者立场等因素影响
D.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来源于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全面考察
22.
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B.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C.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