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中学2019届高三能力测试(九)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9823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3/26

1.简答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止,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域外国家或地区的物产,如西域的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甚至还有一些如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是,就整体过程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这是一种进步文明向不太进步地区的自然辐射,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与浸润的自然过程,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第二个阶段,大致自清朝初年至其覆亡止。此一时期,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

材料二 处于新航路和商路中心的英国是早期拓殖、奴隶贸易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国家,它先后打败西、荷、法,树立了海上霸权、商业霸权和殖民霸权。18世纪60年代,成为“日不落帝国”。它拥有的殖民地之广、市场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就此确立了。有几种条件决定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但如此广阔的市场、廉价原料产地和对商品的大量需求,无疑是首发工业革命的一个强劲动力。

——摘编自杨子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近代世界市场的异同。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95年7月光绪帝令部院大臣督抚等,发现精于天文、地舆、算法、格致、制造诸学者,各举所长。大量被保举的官员由光绪帝交军机处存记。1898年,光绪帝再次要求督抚保举“才识宏通”、“通达时务”者,戊戌变法启动后,康党成员徐致靖上奏保举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康有为、谭嗣同则先后被特旨任命为总理衙门和军机处章京。同时,张之洞等各地督抚仍沿袭长期以来做法,大量保举自己的亲信、下属、幕僚等。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材料二 清代保举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补充科举选才的不足,科举废除后必然引起相应的改革和调整。1906年,御史刘汝骥上《请严限制保举折》,召见时得到慈禧称赞。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等上奏请求将所保举各员,一律入法政学堂分班限年学习。至清末,对保举官员的重新甄别和限期学习已逐渐纳入制度规范。

——摘编自关晓彤《清季停罢科举的链式效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清廷改革保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前后保举的特点。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中美大使级会谈始于1955年的日内瓦,1958年迁往华沙。1961-1968年共举行32次会谈。肯尼迪政府(1961-1963年)批评前政府在解决亚洲、中东及欧洲危机中过分崇尚武力,看到共产主义渗透而导致的第三世界民族主义崛起已对美国和“自由世界”构成的严重成胁,而苏联则要尽力保持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地位。此时中国正在进行的原子弹计划让肯尼迪政府认为将使中国“在心理上得分”。华盛顿和北京都看到谈判渠道存在的价值和对双方的重要性,它是危机处理的有效机制。是两国宣传各自主张的有效讲坛。通过六十年代的大使级会谈。美国政府逐渐接受了蒋介石集团是不可能成功反攻大陆的。而中共政权将在大陆存在下去。70年代初在与中方的会谈中,基辛格和尼克松利用了中美大使级会谈的遗产。亲历60年代会谈的王炳南认为,大使级会谈使一方对另一方的态度、做法、底线有所了解。

——摘编自夏亚峰《重评1961-1968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中美大使级会谈的意义。

3.单选题(共8题)

4.
恩格斯阐述古希腊某次改革时说:现在社会的及政治的制度建立于其上的阶级对抗,已经不是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对抗,而是奴隶与自由民之间的对抗,被保护民与公民之间的对抗了。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这场改革
A.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B.建立了十个地区部落
C.确立了财产等级制
D.公民享有参政津贴
5.
1830年辉格党领袖格雷继任英国首相后立刻提出改革法案。而托利党利用上院的多数两次否决了法案。1832年,格雷请求国王册封足够数量的改革派贵族,以强使法案在上院通过。国王拒绝这个请求,辉格党政府总辞职,英国局势混乱不堪。不久,国王答应随时准备册封新贵族,而托利党则主动退出了这场斗争。这表明了当时的英国
A.法案通过意味着贵族失势
B.和平变革的机制依旧存在
C.下院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D.政治转型源自两党的妥协
6.
***在多次谈话中做出判断,“党的统一战线的成分正在发生变化,一部分人减少了,一部分增加了”,“减少的是地主……增加的是中间派”,“在新的形势面前,全国各阶级、各党派必须考虑自己的立场,计算将来出路。”***所说的“新的形势”是指
A.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农村
B.中日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
C.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7.
1950年6月,杜鲁门未与国公磋商,就命令美国武装部队侵略朝鲜。众院议员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站起来欢呼。参议员塔夫脱甚至宣布,他将投票赞成授权在朝鲜使用美军的决议,尽管他反对总统未经国会同意的行动。这表明了当时的美国
A.统治集团谋求世界霸权的一致性
B.制衡原则在特定时期内发生变化
C.利用冷战契机开始强化政府权力
D.与苏联争夺战略重心的坚定态度
8.
南宋时,一定数量的由士大夫、富户组成的富裕阶层因居于乡村看病吃药不大方便,生活饮食难以满足需要,“自村瞳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那者亦多矣”。材料所述“地主城居”这一现象
A.导致了乡间土地的荒废
B.推动了坊市界限的瓦解
C.促进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D.密切了城乡经济的联系
9.
据清末某官员记述,自1888年漠河金矿创办运行,“时不过二年,骤能如此其盛,若沿边一带,矿务渐次开拓,商务即可渐饮腾茂,星罗棋布。边境虽虚,何尝不可借开矿招商而实之哉。”这表明了当时
A.开办漠矿有利于巩固边防
B.官办企业促进了商业繁荣
C.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D.鼓励实业的政策成效显著
10.
1985年,我国政府规定:完全放弃了除粮、棉之外所有农产品的计划控制,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减低对粮食生产的计划控制程度,政府计划收购的粮食降至约占全部商品粮的一半左右。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改策明确市场化方向
B.生产者取得了经营自主权
C.经济体制改革迈人新阶段
D.农产品疏通体制改革加快
11.
下表是《汉书》中对当时医学发展状况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当时
史料
出处
汉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已有“本草待诏”的职位
《汉书·郊祀志》
元始五年(公元5年)曾“征求……本草等教授者来京师”
《汉书·平帝纪》
楼护少年时候“诵读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
《汉书·楼护传》
 
A.儒家经典为医学提供知识基础
B.《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条件成熟
C.政府设有专门机构研究药物学
D.民间钻研医术的氛围非常浓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