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980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3/22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同眸
材料:西汉前期,丞相都由列侯充任,位高权重。汉武帝为了削弱承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奏章文书。此时,大臣们的奏章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先送尚书台。汉武帝又选用一些出身低微而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待中、常侍等头衔,允许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承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机构为“外朝”。从此以后,尚书台台的权力日重,人臣要参与中枢,必须加“领尚书事”或“平尚书事”的头衔。“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
——摘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进行中央机构改革的措施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武帝中央机构改革的认识
2.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同眸
材料:为了对生产、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多民族实行有效的统治,辽朝经过长时期探索确立了北南面官的官制。中央行政机构分别隶属北南二枢密院,称为“北面官”和“南面官”。南面官沿用唐制,有三省、六部之设,率相有大丞相、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等职名;北面官采用契丹传统的部族制度,有北、南宰相府,北、南大王院、敌烈麻都司等机构。“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辽朝中央官之所以分别归入北面和南面,
是因为契丹人拜日,东向而尚左。在捺钵(辽帝)朝廷中,皇帝的殿帐东向,上朝时文武百官在殿帐前面左右分别,左侧即是北面官,下面就是南面官。
正因为出现了专门管理农耕民族事务的“南面官”,才得以加强对汉人以及渤海人聚居地区的直接统治;而北面官系统的形成也使得各部族首领成了朝廷的地方官,不再是可以自行其是的“君长”了。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辽朝北南面官体制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制中央实行北南面官体制的影响。
3.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对新政的作用与影响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新政的积极意义相当明显。清廷覆灭了,也不能说新政全部失败了,且不说经济建设、司法制度、社会习俗、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即使是预备立完宪没有走完全程,也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另一面,也不能说,假如不发生革命,让新政继续下去,中国近代转型就会更加顺利。因为,革命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正是一部分新政刺激的结果,是新政无法继续走下去的结果。
——摘编自《熊月之谈清术新政与危机的纠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革命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正是一部分新政刺激的结果”的理解
4.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国人自办新式学章始于洋务派,但这些学堂一般都规模较小,为科举正途所歧视,被社会视为另类,多为附属于某一军队或企业的专业训练性质的简易学堂。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留学生人数约200人,维新运动期间,清政府宣布对科举旧制度进行改造,建立全国性的新式学校体系,维新人士认为,旧学通向科场,主要为统治者培养官吏,而新教育体系通向社会,为整个社会培养人才;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显示出明晰的全民教育观念,新式教育由此大兴。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后新式教育大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后新式教育大兴的作用

2.单选题(共14题)

5.
克里斯提尼将原有的基于家族关系的四大部落变为以驻地划分的十部落:将城市、沿海和内陆三类地区分为139个自治区,还废除了父姓制度,这些改革措施
A.有利于公民内部的政治平等
B.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扩大了雅典公民的群体范围
6.
某学者在形容雅典如何执行公民内婚时说:“令人有一种围城的感觉,犹如公民们坚守城垒,不断地抵御外面压力。”材料主要说明
A.雅典不允许公民与非公民通婚
B.雅典公民素质普遍较高
C.雅典公民集体荣誉感强
D.雅典借此保障公民民主政治
7.
议会为了避免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传位给他刚出生的儿子,最终拥戴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英国妻子玛丽登上英国王位,其后一系列的改革使得英国成为欧洲最自由的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光荣革命”意在保护宗教信仰的自由
C.宗教斗争的实质是新旧势力的冲突
D.“光荣革命”促使自由主义思想盛行
8.
有人指出:“签署1787年宪法的39人中(55位代表),可能没有一个人对最终的版本是完全满意的。就像富兰克林曾经说过的那样,他自己对这个宪法的一些内容也不满意,但是,人们起草不出来一个完美的宪法,起草不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宪法,于是他就签署了。”材料主要反映了
A.1787年宪法是不完美的宪法
B.黑人和妇女享受不了平等权利
C.1787年宪法的签署具有妥协性
D.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并不充分
9.
1787年宪法对联邦权力的规定采用了列举方式,凡未列举的权力均由各州保留,而对一些“未尽事宜”,则依靠联邦最高法院对宪法的“适用”解释明确。这一方式
A.削弱了宪法的权威
B.保证了宪法的公正性
C.激起了各州不满情绪
D.赋予了宪法灵活性
10.
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
A.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B.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
C.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
D.有利于扩大抗日联合战线
11.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中近东和东南亚地区散发了许多书籍和小册子,它们都以当地出版机构的名义出版,这些出版机构在经济上得到美国的补贴”;美国还“利用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逃到美国的叛徒和民族败类写文章进行污蔑”。美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当地民族文化的发展
B.展示美国的文化软实力
C.对苏联、中国进行封锁
D.以文化冷战遏制共产主义
12.
东晋时,“都(建康)西有石头津,东有方山津,各置津主一人,贼曹一人,直水五人,以检察禁物及亡叛者。荻炭鱼薪之类过沸津者,并十分税一以入官。淮水北有大市百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据此可知,当时
A.南方地区商业较北方发达
B.政府政策不利于商业发展
C.战乱导致了大量商人逃亡
D.统治者强力推行重农措施
13.
有学者指出对1793年英国马噶尔尼使团,清政府最初是持欢迎态度的,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乾隆帝亲自确定了体恤优礼的接待方针,因为乾隆帝认为英使远涉重洋“具表纳贡”实属好事,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
A.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准备与西方平等往来
C.根深蒂固的天朝思维
D.开放包容的外交理念
14.
1928年6月,国民政府将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将旧京兆区各县并入河北省,改北京为北平。这主要是为了
A.清除北洋军阀的势力
B.巩固国民政府的地位
C.遏制日本对华北侵略
D.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
15.
1898年《知新报》评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略有扩充,制造制铁机、制铜机、火药炮弹、铳炮、铜铁诸器,并铸造银货,其分厂极多,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这一现象表明
A.清政府经济政策发生了转向
B.民营企业受到严重排挤
C.清政府有意重振军事力量
D.清王朝确立了军事强国政策
16.
20世纪60年代,中国农产品收购牌价有所提高。1961年油料作物提高19%,1963年棉花收购牌价提高10%,并且1963年农村地区福利费是1958-1962年平均水平的3倍。以下分析准确的是
A.“八字”方针得到贯彻落实
B.体现了“左”倾错误泛滥
C.严重忽视客观规律的表现
D.农民生活水平较高
17.
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宜言书中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材料说明
A.孙中山已有“五族共和”的思想
B.“排满”始终是民族主义的核心
C.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认识较混乱
D.孙中山将民族平等与反专制结合
18.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称为“八股文”。鲁迅说:“什么代圣贤立言,什么起承转合,文章气韵,都没有一定的标准,难以捉摸,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的格式,用这格式来‘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这体现了明清科举制度
A.在评分上具有一定的标准性和客观性
B.已经基本丧失了选拔人才的社会功能
C.严重阻碍了当时文学艺术的正常发展
D.逐步摆脱了传统儒家圣贤思想的束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