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7979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9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弱国无外交,外交无小事……
材料一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建国初期,在两大阵营对抗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一边倒;而且要坚定的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材料三漫画

材料四60年代,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主地位日益动摇……美国再也阻挡不了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步伐了……
请回答:
(1)由材料一看出,旧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新中国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政治格局是什么? 建国初,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的必要性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六七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及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的原因。

2.单选题(共29题)

2.
陶片放逐法的创立者为
A.梭伦
B.庇西特拉图
C.克利斯提尼
D.伯里克利
3.
关于雅典民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B.民主不仅仅限于男性,妇女也同样享有
C.不利于雅典政治经济的发展
D.是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
4.
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
A.《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B.公民法的出现
C.万民法的出现
D.《民法大全》的编篡
5.
下列不属于罗马法内容的是(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自然法则
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D.奴隶不应被看作财产
6.
学者张芝联说:“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这部宪法是指
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美国《1787年宪法》
7.
近代历史上,英国和德国实行了风格迥异的君主立宪制,两者的一致之处是
A.内阁首脑对议会负责
B.君主都是国家元首
C.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D.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8.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9.
下列通商口岸开放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上海、南京、天津、重庆
B.厦门、天津、沙市、南京
C.南京、天津、广州、苏州
D.广州、杭州、天津、南京
10.
黄少群、赖宏曾指出,***开创的一条有别于俄国的革命道路,既是对马列主义理论宝库的伟大贡献,也是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这条道路是指
A.资本主义道路B.“城市中心论”
C.农村包围城市道路D.社会主义道路
11.
1927年,中国共产党吸取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发动了南昌起义,下列***的论断与这个“教训”有密切关系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2.
2015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特殊意义,120年前是屈辱的一年,70年前是扬眉吐气的一年。他们分别是
A.火烧圆明园,新中国诞生B.《马关条约》签订,抗日战争胜利
C.《辛丑条约》签订百团大战D.北洋海军覆灭《双十协定》
13.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这标志着
A.全面内战的爆发B.战略反攻序幕的揭开
C.战略决战的到来D.渡江战役的开始
14.
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打碎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②彻底废除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③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
④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
1998年弗·拉扎尔夫人曾慨叹:“它”在150年前曾经是使整个世界沸腾起来的“碳”,而150年以后的今天,它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这里所说的“它”指的是
A.《权利法案》颁布
B.《共产党宣言》发表
C.巴黎公社革命爆发
D.俄国二月革命发生
16.
下列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在1956年提出的
②目的是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③根据这一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④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7.
下列属于新时期创新性重大举措的是
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制度
C.坚持和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D.健全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8.
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时代的是
A.“一边倒”、“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B.“百花齐放”、“人民公社”、“大跃进”
C.“红卫兵”、“斗资批修”、“工农兵学员”
D.“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科教兴国”
19.
宣传海报由于带有鲜明的时代主题、明确的政治方向而为后人所铭记。对下列两幅宣传海报的解读有误的是
A.都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B.反映了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
C.图1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与对峙
D.图2体现了当今世界的主题
20.
周恩来曾经说过:“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在苏联,俄罗斯民族人口多,但占的地方也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周恩来是在分析
A.中国不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原因
B.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对比
C.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D.中苏两国民族众多、民族矛盾复杂的情况
21.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表中说法正确的是
时期
制度名称
国民革命时期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
解放战争时期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22.
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自自主的是
A.“另起炉灶”
B.团结世界人民
C.“一边倒”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3.
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①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
②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③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④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4.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与印度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这些外交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
B.推动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
C.消除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25.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外交关系。图2反映的外交关系与图1的不同在于

A. 缔结军事同盟
B. 坚持独立自主
C. 加强友好磋商
D. 结伴而不结盟
26.
1972年2月,尼克松在访华前夕送交国会的报告中特别强调:“我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对话不应以牺牲中华民国这个朋友为代价,应该保持我们的友谊、外交关系和防卫承诺。”这番话表明尼克松政府
A.准备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B.说服国会同意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C.不打算放弃干涉中国内政D.帮助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7.
英国学者珍妮·克莱格在其著作《中国的全球战略:走向一个多极世界》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在万隆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此处的“开花结果”指的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D.中国加入不结盟运动
28.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因素包括
①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④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9.
美国学者梅尔文·莱夫勒将美苏冷战称为“人心之争”。在他看来,“冷战”其实是一场
A.国家利益的竞争
B.国际霸权的争夺
C.主导力量的转移
D.不同制度的选择
30.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指(  )
A.苏联的威胁B.西欧和日本的经济竞争
C.不结盟运动兴起D.中国的振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