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太平洋贸易圈又可以称为东亚贸易圈,是古代世界的另一个贸易圈,它始终是以中国为中心。这个贸易圈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南洋地区和印度支那地区。西太平洋贸易圈的贸易量比起地中海贸易圈来说娶逊色得多,但是在人类历史上却起到了地中海贸易圈无法起到的作用。
地中海贸易圈在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基本形成了南岸与北岸的对峙局面,最终形成了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隔地中海对峙的局面,即使再大的贸易量也不能减少这种对峙。而西太平洋贸易圈则含有很大一部分朝贡贸易。在西太平洋地区,中国是文明和实力的核心,贸易都是围绕中国展开的。
中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商业贸易和朝贡贸易,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同时促进了东亚各国的友好交流,最终为东亚朝贡体系和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英)罗杰·E·巴克豪《西方经济学史》
材料二20世纪后半期,随着太平洋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1989年官方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诞生。1991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韩国汉城通过了《汉城宣言》,正式确立该组织的宗旨与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由于APEC成员多元化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差异,以灵活、自愿和协商的方式逐步推进和深化经济合作,是APEC区别于其他经济组织的重要特征。各成员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承受力,对开放进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单边协商机制下,APEC任何一个合作事项均实行成员主动倡议、共同协商、共同达成一致的方式。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的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5%,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5%,贸易额占46%,合作集中于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等经济领域。
——摘编自马瑞霞《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西太平洋贸易圈与地中海贸易圈的主要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亚太经合组织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一西太平洋贸易圈又可以称为东亚贸易圈,是古代世界的另一个贸易圈,它始终是以中国为中心。这个贸易圈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南洋地区和印度支那地区。西太平洋贸易圈的贸易量比起地中海贸易圈来说娶逊色得多,但是在人类历史上却起到了地中海贸易圈无法起到的作用。
地中海贸易圈在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基本形成了南岸与北岸的对峙局面,最终形成了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隔地中海对峙的局面,即使再大的贸易量也不能减少这种对峙。而西太平洋贸易圈则含有很大一部分朝贡贸易。在西太平洋地区,中国是文明和实力的核心,贸易都是围绕中国展开的。
中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商业贸易和朝贡贸易,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同时促进了东亚各国的友好交流,最终为东亚朝贡体系和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英)罗杰·E·巴克豪《西方经济学史》
材料二20世纪后半期,随着太平洋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1989年官方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诞生。1991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韩国汉城通过了《汉城宣言》,正式确立该组织的宗旨与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由于APEC成员多元化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差异,以灵活、自愿和协商的方式逐步推进和深化经济合作,是APEC区别于其他经济组织的重要特征。各成员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承受力,对开放进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单边协商机制下,APEC任何一个合作事项均实行成员主动倡议、共同协商、共同达成一致的方式。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的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5%,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5%,贸易额占46%,合作集中于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等经济领域。
——摘编自马瑞霞《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西太平洋贸易圈与地中海贸易圈的主要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亚太经合组织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两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1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8世纪后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从1815年起,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的获利都在100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恩施茶叶生产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变化产生的背景。
材料一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两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1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8世纪后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从1815年起,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的获利都在100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
——摘编自周重林《茶叶战争》
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罗伯特·福瑞首沈将中国茶盗取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72年,杰克逊制成第一台揉茶机;1877年,维尔·大卫发明了墙炒机;19世纪来,印度实现制茶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另外,美国规定进口印度茶是零关税,而进口中国茶需缴纳35%的关税。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
材料三表5年份 | 1953 | 1976 | 1985 | 2002 |
茶叶产量(吨) | 1287 | 1786 | 3600 | 16178 |
茶叶产值(万元) | 123.55 | 285.76 | 1029.7 | 27955 |
种植面积(万亩) | 12.54 | 14 | 21.48 | 40 |
——摘编自章红《新中国成立后湖北恩施州茶叶经济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恩施茶叶生产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变化产生的背景。
2.单选题- (共20题)
3.
在雅典城邦政治中,它剥夺了仅为嫌疑犯的公民的辩护权,使其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感,甚至失去公民资格。纯粹的主观意识行为可能使真正拥有先进思想而不为人们所接受的先驱惨遭不幸。材料反映了
A.陶片放逐法的弊端 |
B.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
C.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
D.以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 |
4.
《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七款规定,精神病人因无保佐人时,对其身体和财产由族亲保护之;无族亲时由宗亲保护之。浪费人(不善于保管和喜欢随意挥霍财物的人)不得管理其财产,应由其族亲为他的保佐人。这主要反映出《十二铜表法》
A.保留了习惯法的残余理念 |
B.有利于保护贵族的私有财产 |
C.渗透早期的人文主义理想 |
D.以处置经济财产为核心内容 |
5.
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政治》中写道:“美国政治体系的一个重要作用必须被看作它在具有潜在爆炸性的多种多样形态的社会里保证最低限度一致性的任务。”为此,1787年宪法
A.确立了共和体制 |
B.遵循了分权制衡原则 |
C.明确了两党政治 |
D.赋予了总统行政大权 |
7.
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人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
B.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
C.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
8.
清朝立国之初,中央设有礼部和理藩院。负责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处理一切“夷务”。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管各种“洋务”。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反映了
A.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
B.天朝上国观念逐步瓦解 |
C.近代外交的理念渐趋成熟 |
D.学习西方逐渐成为共识 |
9.
1917年9月初,身在芬兰的列宁相继写了《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等文章,指出不能教条地把社会主义革命看成是遥远的未来,武装夺取政权的主客观条件都已经成熟。这表明列宁
A.在革命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B.主张革命分两个阶段进行 |
C.决定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彻底决裂 |
D.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10.
以一定时期内的一大强因为基轴,以绝对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优势为基础的霸权国际体制,成为了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史的普遍规律(如下:中心一边缘等级格局图),这种国际体制


A.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 |
B.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
C.一直以欧洲为核心国 |
D.保持着动态中的平衡 |
11.
汉初曾规定,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意留在关中为民的,免徭役十二年,回关东的免徭役六年。原先因逃避战乱流亡的民众回到原籍,重新成为编籍内的民户,恢复他们的爵位、田地、住宅,以从事农业生产,不准官吏虐待。这些规定旨在
A.防止土地兼并 |
B.稳定统治秩序 |
C.增加赋税收益 |
D.开发关中地区 |
12.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 州部、贤良、铁业官营、《吊屈原赋》 |
② | 密折、理藩院、粉彩瓷器、皮黄 |
③ | 直道、左右丞相、治粟内史、小篆 |
④ | 门下省、高转筒车、蒙药箭、《玄秘塔碑》 |
A.②③④① |
B.③①④② |
C.④②①③ |
D.④②①③ |
13.
唐宋时期,原本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端午节逐渐向中原传播,在唐代成为被国家认可的一个重要节日,到宋代成为全国性的传统节日。这直接说明唐宋时期
A.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 |
B.南方对北方的文化反哺加强 |
C.南北方文化差异已经消失 |
D.南北文化在交融中不断创新 |
14.
下表为乾隆元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由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 户数 | 占有土地及比例 |
1亩以下 | 69 | 27.43亩,2.4% |
1--10亩 | 122 | 494.62亩,43.6% |
10--20亩 | 36 | 469.36亩,41.4% |
20亩以上 | 6 | 142.86亩,12.6% |
合计 | 233 | 1134.27亩,100%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B.自耕农经济较盛行 |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
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
15.
明朝后期,皇室贵族大量掠夺民田,以致明末农民战争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清初推行“更名田”,承认了农民夺占明朝藩王庄田的事实。这表明
A.“更名田”消除了满汉民族矛盾问题 |
B.农民战争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
C.清初统治者接受了“均田免粮”思想 |
D.人民群众的斗争推动了社会发展 |
16.
下表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中国劳工数据(单位:人)
据此推知
年份 | 1849 | 1850 | 1852 | 1854 |
输出人数 | 323 | 447 | 18434 | 25063 |
据此推知
A.导致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
B.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的问题 |
C.美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加快 |
D.通商口岸开放直接导致劳工输出激增 |
17.
1841-1846年,英国取消了608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口税。英国此举
A.增加了土地贵族的收益 |
B.导致了工业品进口大量增加 |
C.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
D.有利于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
18.
1956年9月,刘少奇说:“我们的经济部门的领导机关必须认真把该管的事管好,而不要去管那些可以不管或者不该管的事。”这段材料体现出刘少奇的经济管理工作思想是
A.政企一定程度上分开 |
B.实行经济工作的集中领导 |
C.实行生产责任制管理 |
D.经济体制改革要适度加快 |
19.
1986年4月到6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很多地方报纸,都集中报道了不少在企业改革中有良好表现的先锋人物被反对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打击诬告的事件。这些报道旨在
A.宣传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B.打破教条主义的长期束缚 |
C.纠正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 |
D.营造推进改革的社会氛围 |
2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在中国,破布制成的优质纸约从公元100年就有了,并很快取代了书写用的笨重的木片和竹条。但是由于纸不像木片那样经久耐用,而且它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就有了,所以不能不有悖常理地认为,某些书的散失应归咎于纸。”材料反映了造纸术的发明
A.领先于欧美国家而且简洁实用 |
B.对后世具有无可估价的重要性 |
C.造成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外流 |
D.一度使部分中国文化典籍散失 |
21.
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A.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 |
B.历史事实的重构主要靠逻辑思辨 |
C.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即可复原历史 |
D.史料解读应辨析作者的主观意图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