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材料二 “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御照:“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兹本大臣恭奉王命,莅临斯土,催办钱漕,兼取贡税。田赋虽未奉其定制,尔粮户等亦宜谨遵天定,暂依旧例章程,如数如期完纳。”
-----------太平天国1855年告示
材料三 干王的见闻较之其他诸王和领导人广阔些,甚至超过了洪秀全。他很了解英国及欧洲列强所以强盛的奥秘……但是他是孤立的,没有人来支持他付诸实施。其他诸王及领导人都出征在外。他说,他深知这些措施的必要性,但是任何一项措施,都必须经过多数人同意之后,才能实行,在其他人回来前,一切不能决定。
-----------容闳《我在美国和中国的生活追忆》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1)材料一、二说明太平天国在不同时期各提出了怎样的土地租税政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依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资政新篇》?
材料一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材料二 “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御照:“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兹本大臣恭奉王命,莅临斯土,催办钱漕,兼取贡税。田赋虽未奉其定制,尔粮户等亦宜谨遵天定,暂依旧例章程,如数如期完纳。”
-----------太平天国1855年告示
材料三 干王的见闻较之其他诸王和领导人广阔些,甚至超过了洪秀全。他很了解英国及欧洲列强所以强盛的奥秘……但是他是孤立的,没有人来支持他付诸实施。其他诸王及领导人都出征在外。他说,他深知这些措施的必要性,但是任何一项措施,都必须经过多数人同意之后,才能实行,在其他人回来前,一切不能决定。
-----------容闳《我在美国和中国的生活追忆》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1)材料一、二说明太平天国在不同时期各提出了怎样的土地租税政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依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资政新篇》?
2.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不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三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国民革命相比辛亥革命“新”在何处?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指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革命的两次大的转折分别是什么。
材料一“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三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国民革命相比辛亥革命“新”在何处?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指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革命的两次大的转折分别是什么。
2.单选题- (共13题)
3.
“在此,仅简单指出,这在当时确实是革命性的变革,它赋于雅典男性公民前所未有的权力——事实上是绝对的共同权力——得以控制政治、财政金融和整个法律体系,意即主导雅典城邦的整个运作。”克里斯提尼改革中,实现公民“绝对的共同权力”的主要措施是
A.实行财产等级制 |
B.抽签产生五百人会议 |
C.建立陪审法庭 |
D.各级官职向公民开放 |
4.
“市民法是一种从早期的跨家庭生活中发展起来的习俗,是一种传统,它的程式保存在神职人员的深宅之中,在需要加以解释的情况下,正式的解释者是统治阶级。”罗马人最终改变这一状况的主要途径是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B.平民与贵族的持续斗争 |
C.赋予外邦人民以公民权 | D.完善法律的内容与程序 |
5.
(题文)“帝国包括一个庞大而驳杂的世界,这一世界由远远超越了地中海范围的各种经济、政治的和文化的联系而结合到一起。帝国版图内辽远国土上的法规和风俗的多样性要求法律上的统一。”为此,该帝国
A.充实习惯法 |
B.颁布成文法 |
C.完善公民法 |
D.推行万民法 |
6.
1861年,英国人密吉写到:“他们占据了南京八年之久,而这里却毫无重建的迹象。商业和工业遭到禁绝……。”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具有
A.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性 | B.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进步性 |
C.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性 | D.重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
7.
“李鸿章力争割地、赔款,对于这项关系经济命脉的条款,则轻轻放过……从此日本不仅成为侵略中国主要国家之一,且最为凶毒。”“这项关系经济命脉的条款”是
A.口岸设厂 |
B.公使驻京 |
C.商定关税 |
D.铁路驻军 |
8.
“(义和团)那种举动,就是当时中国人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对于他们物质进步之抵抗,伤亡枕籍,还是前赴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人民还是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在这里称赞义和团运动
A.反对欧美文化 |
B.强烈的爱国精神 |
C.抵制近代技术 |
D.打败了侵华列强 |
9.
“在中国共产党内……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1931年至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造成这一巨大损失的教条主义最早开始被纠正是在
A.八七会议 |
B.遵义会议 |
C.瓦窑堡会议 |
D.中共七大 |
10.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
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C.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
D.粉碎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
11.
下表为《抗日战争部分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从中反映了


A.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的主要战场 |
B.国民党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力军 |
C.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有巨大牺牲 |
D.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
12.
李宗仁在其回忆录中说:“到了津浦路(天津到南京浦口之间的铁路)保卫战最高潮时,我还打了一个举世闻名的胜仗,把京沪战后敌军的一团骄气,打得烟消火灭……。”这个“举世闻名”的胜仗是
A.平型关大捷 | B.太原会战 | C.台儿庄战役 | D.枣宜会战 |
13.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说:“尽管从我的愿望来讲,希望加紧实现日中两国邦交正常化,但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如果时机不成熟,这种愿望也是不容易实现的。”1972年中日建交的时机“成熟”不包括(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B.日本对二战的深刻反思 |
C.中日民间交往的推动 | D.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
14.
2012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国对决议草案投了否决票,致使该决议草案未获通过。此举表明中国
A.反对周边国家干涉叙利亚内政 |
B.坚决维护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 |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D.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