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8题)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9.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后称“红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在红船中诞生这一伟大革命实践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被称为“红船精神”。 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惧风吹雨打、穿越惊涛骇浪、甘洒热血为人民的不竭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共一大确立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指出这次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
(2)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遭受哪两次重大挫折?分别是通过什么会议走出困境?
(3)新中国建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取得哪些重大成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基层民主建设方面有什么新进展?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红船精神”的理解。
(1)中共一大确立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指出这次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
(2)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遭受哪两次重大挫折?分别是通过什么会议走出困境?
(3)新中国建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取得哪些重大成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基层民主建设方面有什么新进展?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红船精神”的理解。
10.
2017年3月,在欧盟各国隆重纪念签署《罗马条约》60周年之际,英国却宣布正式启动脱欧程序,为欧洲一体化进程蒙上了阴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战给欧洲带来的深重灾难迫使欧洲社会精英思考和探索欧洲的出路和未来 , 并由此形成了一批“欧洲派”的政党和压力集团 , 他们是推动各国政府选择一体化政策的中坚力量。两个超级大国的一逼一压 , 使欧洲一体化启动获得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摘编严双伍《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欧洲一体化起源研究》
材料二 西欧六国在建立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共同体时,都没有忘记战后竭力鼓吹欧洲联合的英国,它们邀请英国参加进来,……(丘吉尔)他说:“我们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任务。我们与欧洲大陆相联,但并不包容在里面。我们是和欧洲在一起,而不是属于它。”……1973年1月1日英国和丹麦、爱尔兰一起成为欧共体的正式成员。英国、丹麦、爱尔兰三国的加入大大增强了欧共体的力量,提高了欧共体的世界地位,使欧洲各国联合的倾向进一步发展。
——刘亚轩《论冷战时的英国与欧共体》
材料三 1975年6月,英国就是否继续留欧举行公投,虽然最终67.2%的民众选择了“留欧”,但英国疑欧主义的影响力依旧存在。2013年1月,英国首相卡梅伦就英国与欧盟关系前景发表讲话,表达了英国对非欧元区国家遭受欧债危机拖累的不满以及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可能损害英国利益的担忧。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结果显示,51.89%的英国公民选择脱离欧盟。
——摘自《新华网》2016年6月2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启动欧洲一体化的原因。
(2)材料二中英国对欧洲共同体的态度前后发生怎样的变化?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加入欧共体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英国脱欧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欧洲一体化的认识。
材料一 二战给欧洲带来的深重灾难迫使欧洲社会精英思考和探索欧洲的出路和未来 , 并由此形成了一批“欧洲派”的政党和压力集团 , 他们是推动各国政府选择一体化政策的中坚力量。两个超级大国的一逼一压 , 使欧洲一体化启动获得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摘编严双伍《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欧洲一体化起源研究》
材料二 西欧六国在建立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共同体时,都没有忘记战后竭力鼓吹欧洲联合的英国,它们邀请英国参加进来,……(丘吉尔)他说:“我们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任务。我们与欧洲大陆相联,但并不包容在里面。我们是和欧洲在一起,而不是属于它。”……1973年1月1日英国和丹麦、爱尔兰一起成为欧共体的正式成员。英国、丹麦、爱尔兰三国的加入大大增强了欧共体的力量,提高了欧共体的世界地位,使欧洲各国联合的倾向进一步发展。
——刘亚轩《论冷战时的英国与欧共体》
材料三 1975年6月,英国就是否继续留欧举行公投,虽然最终67.2%的民众选择了“留欧”,但英国疑欧主义的影响力依旧存在。2013年1月,英国首相卡梅伦就英国与欧盟关系前景发表讲话,表达了英国对非欧元区国家遭受欧债危机拖累的不满以及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可能损害英国利益的担忧。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结果显示,51.89%的英国公民选择脱离欧盟。
——摘自《新华网》2016年6月2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启动欧洲一体化的原因。
(2)材料二中英国对欧洲共同体的态度前后发生怎样的变化?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加入欧共体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英国脱欧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欧洲一体化的认识。
3.单选题- (共26题)
11.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材料中的“不满意测试”最可能出现的时期是
A.雅典城邦建立之初 | B.梭伦改革 | C.克利斯提尼改革 | D.伯里克利改革 |
12.
伯利克里说:“我们既关心个人事务,又关心国家大事;即使是那些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也不乏足够的参政能力。因为惟独我们雅典人才认为,不参与国事的人乃平庸之辈,而不只是懒汉。”为了使“为生活而奔忙的人”能够参与国事,伯利克里采取的措施是
A.陪审法庭成为监察机关 | B.成年男性担任一切官职 |
C.法官由男性公民中产生 | D.向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
13.
罗马法规定:“奴隶可以为主人办事、经商,……可以立为继承人,公家的奴隶还可以立遗嘱;奴隶有权提起自由身份之诉,乃被解放为自由人。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这表明罗马法
A.是维护罗马境内所有人的法律 |
B.不再维护罗马奴隶主贵族利益 |
C.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奴隶的权益 |
D.承认奴隶与平民有同等的权益 |
14.
“在征服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特别是被征服者,由于得不到公民法的保护,对罗马统治者表现出强烈的不满。随着版图的扩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生活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为此,帝国
A.制订《十二铜表法》 | B.以成文法代替习惯法 |
C.编纂《民法大全》 | D.用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
15.
彭献成在《英国政体和官制史》中指出:“上院对下院的提名制被选举制所取代,下院中贵族、地主、商人的利益虽还占优势,但他们已不再能完全无视所在选区选民的意见。”上述现象的出现是源于
A.光荣革命的完成 | B.《权利法案》的颁布 |
C.工业革命的开展 | D.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
16.
(题文)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消息,针对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恢复其移民禁令的要求,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宣布裁决结果,决定维持此前移民禁令暂停的裁决,拒绝恢复特朗普的禁令。据此可知美国
A.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
B.总统需要对联邦法院负责 |
C.联邦法院权力至上 |
D.总统权力受联邦法院制约 |
17.
“总统的权力大部分受到议会的制约,他难以实行完全独立的政策。如果参议院反对,总统无权解散众议院。总统发布命令时,需要有一名部长副署。部长由总统任命,但他们必须对议会负责。”这最可能是对下列哪部法律文献的解读
A.英国《权利法案》 | B.美国1787年宪法 |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D.《德意志帝国宪法》 |
18.
1877年3月10日,俾斯麦在国会发表演讲说:“我确信,我迄今被允许发挥的主要影响,并不是依赖帝权,而是依赖普鲁士王权……如果你们把我的普鲁士根子割掉了,让我只当帝国大臣,那么,我相信我就不会比任何人更有影响。”由此看出
A.德意志帝国皇帝没有实际权力 |
B.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 |
C.德意志帝国宰相是由皇帝任命 |
D.德意志各邦保留一定的自治权 |
19.
道光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指示守御军队“断不准在海洋与之接仗,盖该夷之所长在船炮,至舍舟登陆,则一无所能,正不妨偃旗息鼓,诱之登岸,督率弁兵,奋击痛剿,使聚而歼旃”。材料表明道光帝
A.是鸦片战争的直接指挥者 |
B.精通海上、陆地作战战术战略 |
C.准备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 |
D.充分认识到中西方之间的差距 |
20.
英国公使文翰在其致太平天国一封照会中威胁说:“我国与中国政府曾签订条约,有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岸经商之权利。如贵军或其他人等在任何形式之下对于英侨生命财产有所侵害,英国亦必采取与十年前抵拒各种侵害之同样手段,施以抵拒;彼时曾将镇江、南京及其附近各城占据,并签订和约”。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决定和清政府合作 | B.英国认为五口通商的权利受到侵害 |
C.太平天国处于鼎盛时期 | D.英国对太平天国认识具有不确定性 |
21.
下图反映的是近代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某一个不平等条约的部分内容。该条约的影响是


A.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
B.日本开始在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
C.使列强侵略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
D.清廷沦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
22.
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在江西大旅社宴会厅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他说:“我们这次起义是敌人逼出来的,不如此便没有出路。起义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成功的关键在于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于有周密的准备,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歼灭南昌的敌人。”从材料中,可知中国共产党
A.摆脱了右倾思想的影响 |
B.正确认识了当时中国革命形势 |
C.准备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
D.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
23.
1937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国民政府认识到
A.争取动员民众抗日的重要性 | B.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相持阶段 |
C.中共持久抗战主张的正确性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 |
24.
1938年4月蒋介石向第五战区下达命令。 “训令”(部分)如下:鲁南之敌,仍系板垣、矶谷两师团,济南敌援军万余,其半部已到兖、济、滕接防。……但须控制有力预备队于南、北洛附近,并以一部加强台儿庄阵地。由此判断,国民政府正在组织
A.淞沪会战 | B.太原会战 | C.徐州会战 | D.武汉会战 |
25.
“所谓抗日战争的起点,简言之,就是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的开始时间问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是一个从小到大,由局部地区抗战逐渐发展到全国性抗战的历史过程。”这一观点认为抗日战争的起点应为
A.九一八事变 |
B.一·二八事变 |
C.华北事变 |
D.卢沟桥事变 |
26.
王树增在《解放战争》中描述某战役时道:当时,野战军的冬季攻势已经结束,国民党军被压缩在锦州、沈阳和长春三个孤立的城市中,特别是新五军的两个师在公主屯被全歼,令国民党军面对的局势危机四伏。这次战役的重大意义是
A.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
C.东北全境得以解放 |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
27.
列宁曾经指出,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任何时候都有可能用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被压迫阶级如果不努力学会掌握武器,获得武器,那它只配被人当做奴隶使唤。”列宁意在说明
A.阶级斗争中暴力革命的必要性 | B.十月革命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 |
C.俄国革命没有和平发展的可能 | D.无产阶级必然会战胜资产阶级 |
28.
在解放全人类的阳光大道上,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为现实、一国到多国和遭受重大挫折的历程。其中“理论到实践”指的是
A.《共产党宣言》发表 |
B.巴黎公社成立 |
C.十月革命爆发 |
D.新中国建立 |
30.
全国台研会会长戴秉国在2017年台湾政局暨两岸关系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强调:坚持 ▲ 的政治基础,两岸关系就向前发展,给两岸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否认或背离这个共同基础,两岸关系就会停滞或倒退。上述“ ▲ ”是
A.一个中国 | B.和平统一 | C.平等协商 | D.一国两制 |
31.
***指出:“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及
其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人民共和国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只把他们当做外国侨民待遇,但应予以切实保护。”这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其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人民共和国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只把他们当做外国侨民待遇,但应予以切实保护。”这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一边倒 | D.睦邻友好 |
32.
阅读下表。其中导致1975年1月至3月《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语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

《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B.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D.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
33.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中英关系发展的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国际形势 | B.国家利益 | C.国家实力 | D.政治制度 |
34.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上说:“我们必须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政府企图,……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否则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这一言论
A.使美苏由战时盟友走向对手 | B.导致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
C.加强了对西欧的扶持与控制 | D.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 |
35.
20世纪60年代,许多的国家代表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会议强调成员国的团结,警告超级大国不要把冷战带入第三世界当中,并呼吁所有的国家不要将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此次会议
A.使世界多极化格局快速形成 | B.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 |
C.结束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 D.建立了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8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8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