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侵华战争,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衰败,才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后的近110年时间里,中国成为全世界几乎所有大小帝国主义国家掠夺的对象,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起反抗,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这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
——《孙中山文集》
(2)为了实现材料二中“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的国民志愿,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做了什么努力?有何意义?
材料三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又有哪些?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材料一1840年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侵华战争,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衰败,才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后的近110年时间里,中国成为全世界几乎所有大小帝国主义国家掠夺的对象,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起反抗,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这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
——《孙中山文集》
(2)为了实现材料二中“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的国民志愿,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做了什么努力?有何意义?
材料三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又有哪些?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2.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成地区政治力量的对比以及政治利益的划分情况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和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已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美苏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并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
材料二1962年年中,戴高乐到法国中部视察期间,在利莫日发表讲话强调说,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
——敢峰主编《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戴万乐》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戴高乐提出的法国外交的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外交目标提出的背景。
材料三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先。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过渡期”国际格局呈现的特点。面对这一现状,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4)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影响国与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已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美苏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并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
材料二1962年年中,戴高乐到法国中部视察期间,在利莫日发表讲话强调说,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
——敢峰主编《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戴万乐》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戴高乐提出的法国外交的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外交目标提出的背景。
材料三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先。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过渡期”国际格局呈现的特点。面对这一现状,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4)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影响国与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单选题- (共19题)
3.
下面是一个学生学习《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记的笔记。
①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四个血缘部落;
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③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④陶片放逐法。
据此可知此改革就应是
①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四个血缘部落;
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③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④陶片放逐法。
据此可知此改革就应是
A.梭伦改革 |
B.克利斯提尼改革 |
C.伯利克里改革 |
D.马丁路德改革 |
4.
古代罗马法律制度,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杰出成就。下列关于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 |
B.3世纪,公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
C.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
D.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
5.
下列说法符合德意志帝国政治特点的是
A.德国是君主立宪制,德国皇帝统而不治 |
B.德国宰相主持内阁工作,拥有国家最高权力 |
C.联邦议会通过议案须得到帝国议会的批准 |
D.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
6.
(题文)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脱离欧盟,英国政府计划在2017年3月正式启动脱欧谈判。2017年1月,英国最高法院就“脱欧”问题裁决,强调政府启动“脱欧”程序必须经议会投票批准。据此可知
A.英国政府受到议会制约 |
B.英国首相没有实权 |
C.责任内阁制已形同虚设 |
D.欧洲一体化走向崩溃 |
7.
有人把中国唐朝专制主义下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联邦制度下的三权分立进行比较,其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的称号 |
B.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归属 |
C.都体现了中央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
D.都体现了专制主义,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
8.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一半是封建社会,一半是殖民地社会 |
B.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社会 |
C.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新思想并存的社会 |
D.不完全的封建社会和不完全的殖民地社会 |
9.
诗言志,史铸诗。诗人***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注:东瓜和棠吉是编何城镇名称)。”
②“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③“秋收时节花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①“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注:东瓜和棠吉是编何城镇名称)。”
②“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③“秋收时节花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① |
C.③④②① |
D.③②①④ |
10.
1937年9月至1938年初,由国民政府投予将军军街(分“任官”军衔和“职务”军衔两类,此处不作区分)的共产党领导干部有31位。其中上将一名: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叶挺等10名中将;左权、王震、项英等20名少将。上述材料说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B.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 |
C.国共两党联合抗战 |
D.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
13.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
B.欧洲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 |
C.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
D.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15.
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香港回归的根本保证是
A.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
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C.“一国两制”的提出 |
D.港澳人民的愿望 |
16.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反映了海峡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状态。隔绝状态结束于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
B.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
C.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
D.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通商、通航、通邮 |
17.
图1是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国民党代表离开会场的新闻照片。图2中国代表团笑逐颜开(左为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有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这两张照片可以说明


A.中苏两国结盟的政治影响深远 |
B.和平共处原则得到国际上认可 |
C.西方国家分裂中国的阴谋破产 |
D.中国正式成为了联合国成员国 |
18.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不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 |
B | 万降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 促进了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
C | 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D |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 中国加强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合作 |
A.A |
B.B |
C.C |
D.D |
19.
1988年,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1990年,中国向中东地区派出军事观察员,第一次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维和行动。截至2013年11月底,中国共参与了联合国18项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段材料反映的是新时期我国哪项外交政策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B.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
20.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B.“另起炉灶” |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D.“一边倒”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