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十二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毕业班联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9721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1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古往今来,科学技术进步影响着人类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按三犁共一牛,若今三脚耧矣……〕
——(东汉)崔寔《政论》
材料二
欧洲第一个真正的条播机(播种机)是杰思罗﹒塔尔发明的。18世纪初,此机便以生产……但欧洲的这种及其后那些类型的条播机既昂贵又不可靠……中国播种系统在效率上至少是欧洲播种系统的10倍,而换算成收获量的话,则为欧洲的30倍。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在农业生产率方面比西方要进步很多。
——张萌萌《东方文明的光辉—中华农业》
(1)指出材料一所示西汉时期的农业技术及推广这一技术的官员。概括材料二的观点。
材料三
在美国工业革命初期,大部分机器是从英国购买来的,但是美国在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和设备时,不是简单地照搬和模仿,而是加以创造性的改进,从而能迅速研制出更为先进的机器……美国政府还较早地实行了专利制度……1836年又制定了《专利法》,成立了专利局,使发明人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此外,美国最先采用和推广了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使一些机器零件可以通用互换,从而降低了机器的生产成本。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2)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工业革命特点及美国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
材料四

(3)材料四所示信息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哪一具体措施相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措施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五
科技进步引起的产业革命,一方面造福人类,另一方面也带来废气、废水、废渣,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了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4)概括材料五的观点,请举正反两例补充论据。
(5)综上,谈谈你对我国科技发展的认识。

2.单选题(共9题)

2.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古希腊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两者体现的共同趋势是
A.国家走向统一
B.贵族政治走向瓦解
C.权力趋向集中
D.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3.
古代典籍《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法律规定)”。《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由此可见,两则材料都
A.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
B.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C.表明了法律的宽松灵活
D.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某次重要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该会议召开地点位于下列哪一区域
A.
B.
C.
D.
5.
“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参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日本、印尼、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其他主要国家也将能够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
B.太平洋共同体建设消除了中美分歧
C.国家间合作有利于地区和平与发展
D.新兴力量崛起促成多极化格局形成
6.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时间
1684年
1689年
1701年
售价(荷兰盾/磅)
80
75
2.32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C.荷兰已成为海上马车夫
D.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7.
康熙六十一年,帝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该措施成为常例。说明
A.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
B.对外贸易注重满足民生需求
C.重农抑商政策根深蒂固
D.清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8.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政机关等社会集团消费额年均约为42.3亿元,而1958-1960年分别猛增至约56.0亿元、68.5亿元和81.8亿元。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大力紧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指示》。这主要是为了防止
A.国家财政枯竭
B.人民群众生活困难
C.市场供应不足加剧
D.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9.
下图为1944年在四川成都出土的我国古代雕版印刷品实物——梵天《陀罗尼经咒》。其出现不会早于
A.隋唐
B.两宋
C.元代
D.明清
10.
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A.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
B.历史事实的重构主要靠当事人的回忆
C.史料辨析应考虑多种相关因素
D.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即可复原历史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