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2019届高三7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970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8/1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英国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放的政治制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而工业革命孕育的两个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这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因而被当时的人称为“旧制度”。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  1832年6月7日,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当时的人”所称为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概括这一时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成效。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从英国议会改革中获取怎样的启示?

2.论述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00年
改良后的蒸汽机中,62%被用于为炼铁炉、面粉厂等工业提供旋转动力
1816年
英国阿美士德率团访华,因为礼节等分歧,未能谒见嘉庆帝
1843年
中英签订《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
19世纪
50年代
荷兰、丹麦、普鲁士等国大幅度降低进口商品关税;法国大大降低钢铁和五金品材的关税
1860-1861年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与清政府用平等礼节;成立总理衙门,专门负责对外交往
1872-1894年
近代中国民营企业达到100多家,分布在纺织、面粉,造纸、船舶修理等多个部门
1895年
台湾发布战斗檄文,宣言“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1898年
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呼吁:“惟有合群以救之,惟有激耻以振之”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25题)

3.
在克里斯提尼时代及之后的时间里,富有的贵族在消费上受到不断增加的限制和压力,他们在公共事业上的投入要远多于个人消费。有一条法律规定,墓葬纪念物的建造投入不得超过“10个人的3天的劳动”。这表明
A.利用制度调适以维护平等
B.城邦公民拥有共同信仰
C.禁止富人进行奢侈消费
D.法律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
4.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这表明古代雅典
A.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
B.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
C.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
D.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
5.
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说明雅典
A.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
B.注重权利意识的培育
C.注重责任意识的提升
D.注重程序的公平公正
6.
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也使非罗马市民也能在罗马从事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新私法体系的万民法。据此可知,万民法
A.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 适应了社会形势的变化
C. 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
D. 动摇了公民法的法学地位
7.
西塞罗说,制定法律的目标是为了“保障公民的福祉、国家的繁昌和人们的安宁而幸福的生活”,“法律应成为恶的改造者和善的促进者。”这说明他( )
A.开始提出自然法思想B.批判公民法的狭隘
C.主张私法要高于公法D.认为法律要公平正义
8.
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但没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这说明罗马法
A.注重实际不崇尚理论
B.主要是私法而非公法
C.奠定近代欧洲法律基础
D.需要不断发展完善
9.
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该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德国政体变革在当时
A.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
B.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C.削弱了宪政的民意基础
D.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10.
1913年,比尔德出版《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他在书中,逐一列出了55个制宪人士的经济状况,并论证了他们如何从维护各自的利益出发而影响了宪法的成文,并进一步指出美国宪法是参与制宪会议的货币、公债、制造业、贸易和航运4个利益集团发起和推动的,是55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据此可知,当时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A.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阶层的利益诉求
B.顺应了自由主义的时代潮流
C.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立国原则
D.代表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11.
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一件事己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国王任命首相领导内阁
C.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D.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
12.
为了保护已有的利益,费城制宪会议的各州代表(和他们所代表的不同的利益集团)必须建立一种高于各自利益的公共利益,并建立一种高于各自权威的公共权威来贯彻公共利益。由此,制宪会议的各州代表主张
A.实施共和主义的分权原则
B.创造正义和民主的政治体制
C.抛弃邦联体制的重要内容
D.建立有效和有限的联邦政府
13.
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认为:“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英法革命所要解决的不同于美国革命的问题是
A.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
B. 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建立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D. 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4.
有位政治家这样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在这里,“得益于美国”体现在
A.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B.确立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
C.国王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D.行政权领导立法权
15.
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的立法权涉及迁徙居住和公民权、海关与贸易、帝国赋税、度量衡与货币制度、铁路、邮政和电报等范围,还规定联邦法律高于各邦法律的制度。以上规定起到的作用是
①有利于建设统一强大的国家
②促进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③强化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
下表为不同年代英国主要经济部门的总收入(单位:万英镑)
 
农林牧渔
工矿建筑
商业运输
地产房租
1688
1930
990
560
250
1801
7550
5430
4050
1220
1831
7950
11710
5900
2200
 
这份资料可以用来研究
A.议会改革的经济背景
B.光荣革命的经济影响
C.工业革命催生世界市场
D.工业革命导致农业巨变
17.
辛亥革命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五四运动所体现的“更新的时代烙印”是指
A.首次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由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领导
C.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18.
下表中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表明,清政府
时间
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
1859年
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改由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和外交事务。
1861年
总理衙门设立后,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不再通过礼部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
 
A.政治制度的分化趋向出现
B.对外交往仍处主导地位
C.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膨胀
D.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19.
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覆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
①清政府企图维护至尊国体
②清朝外交由华夷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
③促进清政府外交的现代化
④清政府与英国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20.
以下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1906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掠受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1933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史料选取不同
B.史观运用不同
C.内外时局不同
D.社会性质不同
21.
在此之前,清王朝是一个高度集权和极端君主专制的封建政权。自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以来,清王朝的王权危机日益扩大。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动摇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B.改变了晚清的政治格局
C.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D.加剧了国人的反清意识
22.
1896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三、向维多利亚女王和美国总统递送问候信。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A. 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 清帝国的财政陷入困境
D. 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
23.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A.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D.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24.
1931年春,***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政策的出台
A.得到所有农民热情拥护B.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C.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D.表明中共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25.
“苏维埃”的意思是代表大会,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中国农民弄不清它是怎么回事,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把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据此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红色苏维埃政权能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A.边区特定的地理条件
B.获得了农民的支持
C.农民落后的认知水平
D.苏联的成功经验
26.
有学者指出:***的这一-战略原则起源于古代兵书中的避实击虚,但其意义却远远超出了避实击虚的范畴,还包含了保存有生力量、以面制点和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这一战略”是指
A.独立掌握革命武装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D.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7.
1938年11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的战略。国民党此举意在
A.粉碎日军以战养战的企图B.塑造政府积极抗战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汲取中共游击战术的经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