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民国元年教育大事记
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
1月19日教育部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改革清政府之学制。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亲旨:清学部颁布之教科书,一律废止等14条。
9月2日,教育部顶布《教育宗旨令》,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同月,颁布《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等普通教育各级学校的专门法令。
10月,教育部颁布《专门学校法令》和《大学法令》,规定大类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等大学体制包括:一是大学设评议会,对大学重大事项有评审权,二是大学各科设教投会,对学和科重要事项有审议权等,全国各学堂因此纷纷改名学校,如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映西大学堂改名为西北大学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效果。
材料民国元年教育大事记
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
1月19日教育部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改革清政府之学制。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亲旨:清学部颁布之教科书,一律废止等14条。
9月2日,教育部顶布《教育宗旨令》,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同月,颁布《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等普通教育各级学校的专门法令。
10月,教育部颁布《专门学校法令》和《大学法令》,规定大类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等大学体制包括:一是大学设评议会,对大学重大事项有评审权,二是大学各科设教投会,对学和科重要事项有审议权等,全国各学堂因此纷纷改名学校,如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映西大学堂改名为西北大学等。
——摘编自别必亮《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历史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效果。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沿海各省相继沦陷,与内地交通中断。国际联系和进出口贸易均无法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从陆路打通国际通道,并以主干线联接国内各地,是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重要途径。为了建立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进一步取得国际援助,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共同努力,建立了一条以新疆迪化(乌鲁木齐)、甘肃兰州、陕西西安为联接点,包括空中航行、陆路运输和通讯联系等功能的西北国际交通线。2000多名西路军蒙难将士正是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在党中央和人民群众的营救下到达延安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运往中国抗日前线,这些战略武器和物资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缅甸被占,滇缅公路完全断绝。一时间,西北交通线成为中国惟一的对外联系通道。
——摘编自袁志学《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国际交通线的建立及其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北国际交通线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北国际交通线建立的历史作用。
材料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沿海各省相继沦陷,与内地交通中断。国际联系和进出口贸易均无法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从陆路打通国际通道,并以主干线联接国内各地,是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重要途径。为了建立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进一步取得国际援助,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共同努力,建立了一条以新疆迪化(乌鲁木齐)、甘肃兰州、陕西西安为联接点,包括空中航行、陆路运输和通讯联系等功能的西北国际交通线。2000多名西路军蒙难将士正是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在党中央和人民群众的营救下到达延安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运往中国抗日前线,这些战略武器和物资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缅甸被占,滇缅公路完全断绝。一时间,西北交通线成为中国惟一的对外联系通道。
——摘编自袁志学《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国际交通线的建立及其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北国际交通线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北国际交通线建立的历史作用。
3.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京剧被称为“东方歌剧”,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京剧形或以来出现了众多名伶大师。其中表演艺术最代表性、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当属梅兰芳。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0岁登台,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个行当剧目。他尊重传统,大胆革新,在京剧艺术的唱法、念白、做功身段、武打、表演、伴奏乐器等各个方面都有新的发展与创造。1913年首次到上海演出,使很快风靡了整个江南。1918年后,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梅兰芳也是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曾三次赴日、一次赴美、四次赴苏进行演出,获得盛誉。这些活动传播了京剧艺术,增进了国际友谊,更使京剧跃入了世界戏剧之林。在抗战时期,他排演了唤起爱国精神、伸张民族正义的剧目。北平沦陷后,他罢歌息舞蓄须明志,虽然生活极度困难,但他决不为敌伪登台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摘编自1961年10月刊《戏剧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兰芳开始走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梅兰芳。
材料京剧被称为“东方歌剧”,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京剧形或以来出现了众多名伶大师。其中表演艺术最代表性、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当属梅兰芳。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0岁登台,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个行当剧目。他尊重传统,大胆革新,在京剧艺术的唱法、念白、做功身段、武打、表演、伴奏乐器等各个方面都有新的发展与创造。1913年首次到上海演出,使很快风靡了整个江南。1918年后,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梅兰芳也是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曾三次赴日、一次赴美、四次赴苏进行演出,获得盛誉。这些活动传播了京剧艺术,增进了国际友谊,更使京剧跃入了世界戏剧之林。在抗战时期,他排演了唤起爱国精神、伸张民族正义的剧目。北平沦陷后,他罢歌息舞蓄须明志,虽然生活极度困难,但他决不为敌伪登台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摘编自1961年10月刊《戏剧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兰芳开始走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梅兰芳。
2.单选题- (共17题)
4.
梭伦改革之后,争权失败者大多被处以死刑,或被没收财产后再遭驱逐,但其家族往往伺机报复,掀起新一轮斗争。公元前5世纪初,陶片放逐法启动,“得票最多的人由执政官宣布放逐10年,但有权享受他们产业的收入”。该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A.政变频繁发生 |
B.城邦稳定发展 |
C.实现直接民主 |
D.防范僭主专权 |
5.
在罗马共和国早期,指定继承人是一件具有立法性质的重大事件,因此必须经祭司举行特别仪式,在民众大会上成立的遗嘱,才为罗马法所承认。由此可知,罗马法
A.重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
B.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
C.注重司法程序的完整性 |
D.立法来源的多元化 |
6.
1787年,法国巴黎高等法院发表宣言声称:国民应通过定期举行的三级会议“自由地”向国王纳税,并要求通过一项法国人的人身保护法,提出未经正当审判不得逮捕任何人。这一宣言旨在
A.解决法国王室的财政危机 |
B.召开三级会议以制定宪法 |
C.申明高等法院拥有立法权 |
D.试图限制国王的专制权力 |
7.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把军阀、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列为剥削者,取消他们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1935年瓦窑堡会议决定给予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这一转变
A.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B.反映近代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 |
C.适应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 |
D.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
8.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思想界主要是围绕东西文化孰优孰劣进行比较、评判和论争。而自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资源的重视则成为其主要共识。当时思想界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反思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的不足 |
B.提振民族精神以抵抗日本侵略 |
C.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D.抨击国民党政府的专制与独裁 |
9.
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顷;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
A.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
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
C.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
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
10.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 《汉书》 |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 《后汉书》 |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 | 《论衡》 |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
D.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确立 |
11.
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幢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又如奉化李雄飞之父,“隆于教子,其徙城市,便二子之从师也”。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
A.土地兼并导致农村经济萧条 |
B.工商业市镇吸引大量人口 |
C.科举考试促进重学风气形成 |
D.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 |
12.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实用性读物,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四民必用》《沈氏农书》《耕心农话》《杵臼经》《布经》等。这是因为
A.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
B.科学研究注重实用性 |
C.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
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
13.
1872年,外国教习为同文馆拟订了“八年课程计划”。前三年的课程侧重学习外语,后五年则偏重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据此,该“课程计划”
A.背离了“中学为体”的思想 |
B.有利于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促使中国的教育走向殖民化 |
14.
下图是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上海市趸售(整批出售)物价指数的变化情况。此情况说明


A.国民政府极力推行通货膨胀政策 |
B.西方国家加剧了对中国商品倾销 |
C.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遭到严重挫折 |
15.
即使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家庭副业也是合法的,夫权制也比较流行,成年儿子承担着为父母养老的义务,两个家庭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经济联系。这在1978年后
A.阻碍了基层民主制度的推进 |
B.强化了社会基层的宗法观念 |
C.推动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
D.为农村经济改革提供了组织基础 |
16.
下表是1981年—1984年的美国、欧共体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由此可知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美国 | 3.1% | 2.6% | 3.5% | 6.5% |
欧共体 | -0.3% | 2.1% | 3.1% | 3.1% |
中国 | 5.2% | 9.1% | 10.9% | 15.2% |
A.市场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
B.欧洲一体化制约了其经济增长的速度 |
C.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领先 |
D.美欧中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初步成型 |
17.
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皇权强化 |
B.程朱理学逐渐盛行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民主思想的出现 |
18.
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
A.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
B.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 |
C.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
D.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 |
19.
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况仲景未用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正矣!”这体现了李时珍
A.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 |
B.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 |
C.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 |
D.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