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陶片放逐法……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但放逐投票会议的召开并不意味着一定有人被放逐,因为雅典法律规定放逐投票须达到6000人的法定人数。……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Aristeides)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摘编自张锐智《论雅典“贝壳放逐法”及启示》
材料二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部刺史。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其具体内容是:“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刺史(俸禄六百石)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摘编白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陶片放逐法与西汉刺史制度在社会监督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代刺史制度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试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所蕴含的治国思想。
材料一 陶片放逐法……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但放逐投票会议的召开并不意味着一定有人被放逐,因为雅典法律规定放逐投票须达到6000人的法定人数。……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Aristeides)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摘编自张锐智《论雅典“贝壳放逐法”及启示》
材料二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部刺史。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其具体内容是:“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刺史(俸禄六百石)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摘编白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陶片放逐法与西汉刺史制度在社会监督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代刺史制度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试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所蕴含的治国思想。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唐初,实行自由贩卖,不收盐税。后实行国家专卖,官服大幅提高盐价,甚至贪官污吏还抓夫抓差无偿运盐,勤孛百姓,中饱私囊,人民怨声载道,恨透食盐专卖。同时政府盐务机构庞大,开支惊人。他(刘晏,715——780)首先大力削减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改变了肃宗时第五琦(唐朝官员)规定的官运官卖的盐法。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专门生产盐的民户)所产的盐,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为防盐商哄抬盐价,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这样一来,大批盐吏被精简,盐价下跌,万民称颂,税收也激增。
——余耀华<大唐财相刘晏>
(1)根据材料,概括公元8世纪中后期唐代食盐专卖制度的弊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盐务时弊,大唐财相刘晏采取了哪些兴利除弊的举措?这些举措起到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唐初,实行自由贩卖,不收盐税。后实行国家专卖,官服大幅提高盐价,甚至贪官污吏还抓夫抓差无偿运盐,勤孛百姓,中饱私囊,人民怨声载道,恨透食盐专卖。同时政府盐务机构庞大,开支惊人。他(刘晏,715——780)首先大力削减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改变了肃宗时第五琦(唐朝官员)规定的官运官卖的盐法。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专门生产盐的民户)所产的盐,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为防盐商哄抬盐价,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这样一来,大批盐吏被精简,盐价下跌,万民称颂,税收也激增。
——余耀华<大唐财相刘晏>
(1)根据材料,概括公元8世纪中后期唐代食盐专卖制度的弊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盐务时弊,大唐财相刘晏采取了哪些兴利除弊的举措?这些举措起到什么作用。
2.单选题- (共10题)
3.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说明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
B.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
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
D.《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得到继承和发展 |
4.
它“彻底暴露了清政府所推行的‘同光新政’的实质,打破了国民妄自尊大的心理,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强烈危机感。”这材料中的“它”
A.促发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
B.开启了中国改革的历程 |
C.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
D.导致了清末“新政”推行 |
5.
晚清大学士徐桐撰联:“创千古未有奇闻,非左非邪,攻异端而正人心,忠孝节廉,只此精诚未泯;为斯世少留佳话,一惊一喜,仗神威以寒夷胆,农工商贾,于今怨愤能消”。他评价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戊戌变法 |
6.
加试题下表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来源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最可信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邓管带英勇指挥,炮击日舰吉野,向它冲去,不料船尾中了敌舰所放的鱼雷。邓管带见致远行将沉没,愤然投入海中。 | 谷玉霖,来远舰炮手,1946年5月18日口述 |
“致远”驶出队列追击已经快要沉没的“赤诚”,被日舰包围攻击了10分钟,水密舱进水导致倾覆。 | 《芝罘快邮》(外商报刊),1894年10月1日报道 |
敌忽以鱼雷快船直攻“定远”,尚未驶到,“致远”开足机轮即将来船攻沉。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亦沉没。 | 《大东沟战况析》,李鸿章1894年10月7日报告 |
A.致远舰与敌舰吉野同归于尽 |
B.致远舰因中敌舰鱼雷而沉没 |
C.致远舰冲向敌舰,最后沉没 |
D.邓世昌自乱阵型,被围攻而沉 |
7.
有学者认为:“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规定
A.所有安分传教之人,均当一体矜恤保护,不可欺侮 |
B.允准与众友国钦差前往京师,到彼居住,或久或暂 |
C.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 |
D.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清国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
8.
国际联盟的一份调查表明,华南地区的雇农和半雇农占了农村人口的60%~90%,他们除了将年产庄稼的40%—60%交作地租外,还要替佃主交纳正常的地税和附加税——附加税为正常地税的35%—350%不等。农民被剥削到了极限,只有一场革命能解救他们。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晚清时期中国南方农民的贫困问题 |
B.“平均地权”思想提出的社会根源 |
C.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
D.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 |
9.
在很多历史问题上,国家之间,甚至国家内部阶层之间因为立场和角度的缘故,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单就名称就会有不同的说法。比如1937—1945年中国与日本的那场战争,名称有:中国称“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中战争”、“支那事变”,西方国家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其中强调了历史认识中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抗日战争 | B.日中战争 |
C.支那事变 | D.第二次中日战争 |
10.
据史书记载:“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
B.经济的发展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
11.
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
B.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
C.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
D.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