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二十三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968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6/2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据《旧唐书·刑法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同州人房强,弟弟在岷州任统军,因为谋反伏诛;按照当时的法律,房强应当因为连坐处死。太宗得知此案,怜悯其将死,于是对大臣们说:“因为风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这不是庶人的过错,怎么能因此滥施重刑呢?这更显得君主不德。……怎么能不察其原本而一概加以诛罚呢,这违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原则。”这对《唐律疏议》的修订产生了影响,如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害”,更为“情理切害”。后来以其为代表的法律体系亦被宋元明清所继承,在东亚被其他国家所接受。

——摘编自陶舒亚《中国法制史》等

材料二 《法学阶梯》是罗马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公元527—公元565年)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书名取自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大法学家盖尤斯(Gaius)保罗(Paulus)乌尔比安(Ulpianus)以及其他法学家弗洛伦丁(Florentinus)和马其安(Marcienus)的同名著作。简要阐明了法学原理,如“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违背自然法的(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生而自由)”。但《法学阶梯》随着罗马帝国的分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逐渐湮没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直到人类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其命运又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徐国栋译《法学阶梯》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罗马法的立法思想,并指出它们产生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前两部法律的不同命运,简析主要原因。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魏之际,广大人民饥寒交迫,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大量流民食不果腹。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今河南许昌)附近进行屯田,屯田的土地是无主和荒芜的土地。据说当年屯田收获谷物百万斛,缓解了社会矛盾。“于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曹魏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每50人为1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郡县。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军屯以士兵屯田,60人为l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曹魏后期,屯田剥削量日益加重,分配比例竞达官8民2的程度,引起了屯田民的逃亡和反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魏屯田制度推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分析曹魏屯田制度推行的影响。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洪亮吉(1746—1809),祖籍安徽歙县,清乾嘉时期著名的诗人、学者,精通朴学、经学、训诂学、史学、舆地学,并因人口方面的学说而著称。其人口思想主要体现在《治平篇》和《生计篇》中,他指出:“然(土地)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洪亮吉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以君相调剂之法也。”

——摘编自姜雪娥《浅谈洪亮吉的人口思想》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洪亮吉人口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洪亮吉人口思想的影响。

2.单选题(共31题)

4.
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百人会议与五百人会议的区别是
A.前者按财产多少选出,后者按部落选出
B.前者按部落选出,后者按行政选区选出
C.前者注重家庭出身,后者注重财产多寡
D.前者适用于所有公民,后者适用于部分公民
5.
(题文)学者们指出:“古代希腊人在联邦上向来没有取得任何成功。”这主要是因为古代希腊
A.小国寡民各自为政
B.公民缺乏集体意识
C.城邦实行集中管理
D.出现寡头僭主政治
6.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中规定:“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和解即通过支付一定的经济赔偿解决争端)的,他人亦得以同态复仇而毁伤其形体。”查士丁尼《法学总论》规定取消同态复仇,无论是较重的或较轻的侵害,一律改为罚金制裁。这种变化反映罗马法律
A.由习惯法向成文法演变
B.由公民法向万民法演变
C.由野蛮习惯向文明演变
D.从不公平向公平的演变
7.
德意志帝国的中产阶级认为,“为了在这个社会中维护和巩固内部和平,无偏见地解决由于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所引起的暴力问题,一个强大的、超越社会对立之上的王权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这表明当时德国
A.君主政体得到各阶层拥护
B.资产阶级放弃了民主诉求
C.王权中立消除了阶级冲突
D.威权统治有其时代合理性
8.
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一件事己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国王任命首相领导内阁
C.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D.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
9.
某同学收集了如下图所示的一些资料。如果这些资料要成为一篇论文的主干内容,在下列可选的关键词中,最能恰当概括的一个应当是
A.国共合作
B.国际同盟
C.民族主义
D.持久战
10.
“9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列宁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
A.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
B.俄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
C.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可能
D.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大量武装
11.
1950年,***说:“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被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我们一方面要同他们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为此,中共的政策是:
A.欢迎资产阶级参加新政协第一次会议
B.吸收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
C.为将来取消各民主党派做好准备
D.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
12.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我国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美是第一个,欧洲、北关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我国外交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
A.亚非拉美国家全都实现了民族独立
B.西欧和日本开始挑战美国的地位
C.国际力量出现分化,中苏关系恶化
D.苏联改革失败,美日欧形成鼎立
13.
1949年下半年发生了苏联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者使美国和其盟国感到,它们正面临着苏联空前的军事威胁,甚至是核威胁;后者则使杜鲁门政府认为它所担心的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张己成为事实。这两大事件直接导致
A.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冷战”加剧和美国极力排斥新中国
C.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D.中国一边倒和美国扶持日本
14.
“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
A.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B.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C.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D.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15.
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主要原因在于
A.水稻的发现时间较晚
B.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C.麻是古代主要的经济作物
D.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16.
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反映了
A.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
B.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
C.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
17.
《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
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北宋时期的手工业技术非常发达
18.
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19.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记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20.
《吕氏春秋·审分》:“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上述现象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井田制瓦解
B.工商食官制度的形成
C.分封制破坏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1.
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力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
A.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
B.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
C.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
D.迎合了当时“制洋器”的需要
22.
据统计,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二十年(1840~1894年)我国农作物商品率由10%增长为16%。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B.引进西方技术,农业发展迅速
C.经济作物大量销售到世界市场
D.列强大量收购粮食,出口激增
23.
中国近代企业资本表

上表呈现的变化表明
A.“实业救国”努力实践
B.清末新政成效显著
C.列强内争侵华减弱
D.中外企业逐步协调
24.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让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25.
《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
A.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B.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
C.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D.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26.
早在达尔文之前,就已经有人提出过进化论的观点。但是真正使进化论为世人所关注的是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其重要原因在于该书
A.结论源于大量第一手资料
B.顺应自由主义经济思潮
C.成为当时学术界、思想界的公论
D.是对自然界认识的突破
27.
中外艺术作品常有许多相同之处。两幅作品的共同点是
A.注重写实,作品栩栩如生
B.注重写意,抒发个人情感
C.托物言志,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D.大胆创新,开拓绘画新流派
28.
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C.导致外邦人威胁雅典民主政治
D.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
29.
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近代化的进程。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
B.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
C.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D.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
30.
现代学者称达·芬奇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在绘画、人体解剖、机械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伟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达·芬奇
A.创立了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B.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C.反教会特权促进了思想解放
D.成为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巨人
31.
甲骨文中的一个“衣”字,在金文中衍生为衣、衮、裹、裔、襄、亵、裕等十二个字,而甲骨文中的一个“食”字,在金文中也衍生为饴、养、馑、飨等十个字。这种文字的变化说明了
A.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
B.汉字书写方式的变化
C.汉字使用的范围扩大
D.汉字从象形走向形声
32.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C.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33.
“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D.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34.
(河北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下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A.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
B.《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C.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D.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