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卓越的政治家必须立足脚下的土地,清楚自己所代表的利益集团需要什么,别的利益集团需要什么;但同时还得有前瞻性,能够从长远着想而牺牲本集团一些眼前利益,以求与社会各集团利益和谐相处。除此之外,还得要有相当的政治智慧与技巧,即精通政治博奕术,以说服对手接受自己的观点,为社会谋求对各方来说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均衡点。”
——何清涟《漫游二百一十年前的美国费城》
材料二1787年《联邦宪法》的确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是不同派别和利益集团互相妥协的产物,规避了法律适用中的许多不合理成分,是美国历史自然淘汰中留存的精华。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宪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缺陷,甚至于有人批评这部宪法是“反民主的”。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谋求社会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均衡点”,美国1787年宪法达成了哪些均衡?
(2)材料二中说有人批评1787年宪法是“反民主的”,对此你如何看待?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卓越的政治家必须立足脚下的土地,清楚自己所代表的利益集团需要什么,别的利益集团需要什么;但同时还得有前瞻性,能够从长远着想而牺牲本集团一些眼前利益,以求与社会各集团利益和谐相处。除此之外,还得要有相当的政治智慧与技巧,即精通政治博奕术,以说服对手接受自己的观点,为社会谋求对各方来说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均衡点。”
——何清涟《漫游二百一十年前的美国费城》
材料二1787年《联邦宪法》的确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是不同派别和利益集团互相妥协的产物,规避了法律适用中的许多不合理成分,是美国历史自然淘汰中留存的精华。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宪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缺陷,甚至于有人批评这部宪法是“反民主的”。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谋求社会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均衡点”,美国1787年宪法达成了哪些均衡?
(2)材料二中说有人批评1787年宪法是“反民主的”,对此你如何看待?
2.单选题- (共15题)
2.
一般认为,克里斯提尼时期的雅典政体已经兼具“主权在民”、“抽签选举”和“轮番而治”的特点,但这时的“主权在民”还不充分。其依据是
A.政治权力仍垄断在贵族手中 |
B.财产等级公民权仍旧存在 |
C.公民权力受到氏族血缘限制 |
D.不能有效打击反民主势力 |
4.
亚里斯多德说,雅典平民政治的本质特征是“平民群众必须具有最高权力;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大多数人的意志就是正义。”以下各项中,符合材料中“大多数人”的是
A.在雅典经商致富的西亚富豪 |
B.雅典贵族卡洛奇美丽的妻子 |
C.贫困潦倒的平民老汉罗慕洛 |
D.健壮的养马奴隶阿里斯蒂斯 |
5.
下面两幅历史图片分别体现了古代和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

两者最主要的不同点在于

两者最主要的不同点在于
A.前者产生于奴隶制时代,后者产生于近代 |
B.前者属于直接民主,后者属于代议制民主 |
C.前者实质是专制政体,后者属于民主政体 |
D.前者排斥下层人民,后者容纳各阶层代表 |
6.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九条规定:“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这主要体现了
A.重罪轻罚的司法原则 |
B.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 |
C.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 |
D.因人施法的司法原则 |
7.
有学者说“英国革命(光荣革命)最终在传统政治模式与民主政治之间找到一个稳定点”。由此可见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具有激进的大胆创新性 |
B.完全照搬传统政治的模式 |
C.将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 |
D.开创近代民主政治新体制 |
8.
1787年宪法的起草人之一汉密尔顿指出:美国宪法是一个集体讨论制定的多种意见的混合物,它必然混杂着一些良知和智慧,也混杂着一些错误和偏见。汉密尔顿意在强调
A.美国宪法带有较多的局限性 |
B.美国宪法是一部进步的宪法 |
C.美国宪法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
D.美国宪法并非最完美的文献 |
9.
《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富兰克林在制宪会议上说:“手艺人制作木头桌子的时候,如果木料的边缘厚薄不一,不合格,他们就两边各削去一些,让各方严缝,桌子就平稳了。按这个道理,双方都应该放弃一些要求,才能联合起来,商量解决办法。”据此可知1787年宪法
①兼顾了参会各方的利益和要求
②是各派相互妥协的结果
③反映了当时美国各阶层的利益
④有利于维护美国的统一
①兼顾了参会各方的利益和要求
②是各派相互妥协的结果
③反映了当时美国各阶层的利益
④有利于维护美国的统一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0.
唐宋是传统农具发展的巅峰,水田和旱地耕作农具均已系列化,农具在前代的基础上多有发明和改进。与前代相比,明清农具基本上没有新创造。由此可见
A.明清时期我国农耕经济日益衰落 |
B.唐宋时期我国传统经济达到顶峰 |
C.唐宋以后我国农耕经济长期停滞 |
D.宋代后农耕经济未出现根本变革 |
11.
学术界公认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
B.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
12.
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这从本质上说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后
A.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过程 |
B.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
C.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D.大大改善了欧洲各国的军事装备 |
13.
鲁迅说:“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当神魔小说盛行的对候,讲世情的小说,也就起来了。”导致这一时期“讲世情的小说”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统治有所放松 |
B.程朱理学促进思想解放 |
C.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出现 |
D.商品经济获得新的发展 |
14.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指出:“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就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 |
B.中国具备夺取诺贝尔奖的物质基础 |
C.四大发明奠定了文明古国的根基 |
D.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远高于别国 |
15.
专家指出: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由此可见,这部作品
A.创作风格上属于是现实主义文学 |
B.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
C.表达对当时社会秩序的不满情绪 |
D.描绘社会形态变动引发的革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