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各个根据地和红军不断发展壮大的大好形势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被后人誉为“山沟里”的共和国。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第一、二野战纵队,分别由瑞金县的四心、梅坑地区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长征正式开始。从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由“山沟里”的共和国变成了“马背上”的共和国。1935年10月到达了陵甘苏区吴起镇,完成了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任务。1937年9月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后一个政府机关“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变更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至此。这一段“马背上”的共和国也成为历史。
——《“马背上”的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116年8月31日)
材料二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明确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就是北上抗日,实现民族独立,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它激励着无数的红军战士,不管是如何残酷的战争环境,还是如何恶劣的自然条件,都坚信只要跟党走,就会有前途。每当遇有重大军事行动和战略方针问题,中共中央都及时召开相关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有效地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湘江战役后召开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实现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方向的初步调整;扎西会议的召开,彻底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者在中共中央长达4年的统治,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红军长征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中国共产党主张各少数民族有宗教信仰自由,“准许人民信仰菩萨,不愿当喇嘛的允许还俗”。明确宣布:不准擅自进驻喇味庙,不准撕毁藏民贴在门上的封门“神符”,不得擅入清真寺,不得损坏回民经典,部队在回民地区不得吃猪肉,等等。在长征中,红军广大指战员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胜利地完成了长征,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高中华《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从“山沟里”的共和国变成了“马背上”的共和国的原因,并概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红军长征胜利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各个根据地和红军不断发展壮大的大好形势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被后人誉为“山沟里”的共和国。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第一、二野战纵队,分别由瑞金县的四心、梅坑地区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长征正式开始。从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由“山沟里”的共和国变成了“马背上”的共和国。1935年10月到达了陵甘苏区吴起镇,完成了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任务。1937年9月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后一个政府机关“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变更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至此。这一段“马背上”的共和国也成为历史。
——《“马背上”的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116年8月31日)
材料二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明确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就是北上抗日,实现民族独立,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它激励着无数的红军战士,不管是如何残酷的战争环境,还是如何恶劣的自然条件,都坚信只要跟党走,就会有前途。每当遇有重大军事行动和战略方针问题,中共中央都及时召开相关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有效地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湘江战役后召开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实现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方向的初步调整;扎西会议的召开,彻底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者在中共中央长达4年的统治,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红军长征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中国共产党主张各少数民族有宗教信仰自由,“准许人民信仰菩萨,不愿当喇嘛的允许还俗”。明确宣布:不准擅自进驻喇味庙,不准撕毁藏民贴在门上的封门“神符”,不得擅入清真寺,不得损坏回民经典,部队在回民地区不得吃猪肉,等等。在长征中,红军广大指战员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胜利地完成了长征,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高中华《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从“山沟里”的共和国变成了“马背上”的共和国的原因,并概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红军长征胜利的主要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中国古代国情相适应的农业经营思想,有的直到今天还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汜胜之书》第一次记述了区田,以后历代都有试种者,尤其到明、清盛极一时,先后有二十处以上。区田的技术要点是集中施用水、肥,保证作物能够生长良好,获得丰产。晋代傅玄提出:“不务多其倾亩,但务修其功力。”即主张提高农业产量,不要靠扩大耕地面积,而应重视在一定单位面积上多投入劳动。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清代唐甄在《潜书·富民》中又根据他所处时代的情况。作了“陇右牧羊,河北育豕,淮南饲骛,湖滨缫丝,吴乡之民,编蓑织席”的真实描述。《淮南子·缪称训》;“人之情,于害之中争取小焉,于利之中争取大焉。”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与欧洲有何不同?》(中国国学网2015-03-03)
材料二 伴随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国的农业份额大幅下降,农业投入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业发展方式出现根本改变。在农业发展模式变革的同时,农业经营制度和相关制度安排也在发生急速变革,土地流转加快。经营规模在适度扩大,经营主体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前提下呈现多元化格局,农民专业合作进入历史新阶段,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基础。
——刘守英《中国的农业转型与政策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思想,并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地位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 与中国古代国情相适应的农业经营思想,有的直到今天还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汜胜之书》第一次记述了区田,以后历代都有试种者,尤其到明、清盛极一时,先后有二十处以上。区田的技术要点是集中施用水、肥,保证作物能够生长良好,获得丰产。晋代傅玄提出:“不务多其倾亩,但务修其功力。”即主张提高农业产量,不要靠扩大耕地面积,而应重视在一定单位面积上多投入劳动。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清代唐甄在《潜书·富民》中又根据他所处时代的情况。作了“陇右牧羊,河北育豕,淮南饲骛,湖滨缫丝,吴乡之民,编蓑织席”的真实描述。《淮南子·缪称训》;“人之情,于害之中争取小焉,于利之中争取大焉。”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与欧洲有何不同?》(中国国学网2015-03-03)
材料二 伴随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国的农业份额大幅下降,农业投入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业发展方式出现根本改变。在农业发展模式变革的同时,农业经营制度和相关制度安排也在发生急速变革,土地流转加快。经营规模在适度扩大,经营主体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前提下呈现多元化格局,农民专业合作进入历史新阶段,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基础。
——刘守英《中国的农业转型与政策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思想,并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地位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5题)
3.
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
A.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
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
C.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
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
4.
美国1787 年宪法第1条第10款对各州的权力有着明确限制,如不得与外国缔结条约或结盟,不得铸造货币;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进口税或间接税,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另一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条约。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为避免邦联体制的弊端 | B.为调和地方各州的矛盾 |
C.为维护三权分立的体制 | D.为体现民主共和的原则 |
5.
恩格斯晚年在《卡尔·马克思(1848 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说,“历史表明,我们以及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文生产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缺乏产生的经济基础 | B.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
C.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 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6.
中国重返联合国时,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毛主席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列宁语录:“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对上述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对当时西方态度没有根本性变化 | B.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C.文革“极左”思潮决定了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 | D.中国外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 |
7.
1990年9月12日,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西德和东德六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德国在国际法上实现了统一。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 B.两极格局的瓦解 |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 D.全球化进程加快 |
8.
(2018年全国名校高三第四次联考)美洲本土的作物在交换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伙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在热带的土地上,花生和树薯生长茂盛,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B.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 |
C.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话 |
D.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 |
9.
英国是早期购买中国生丝最多的国家,先前英人购我生丝主要用中国产的土布包裹中国生丝运往伦敦,而在1852年之后,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襄的。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 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
10.
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 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
D. 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到内地
A. 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
D. 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到内地
11.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段论述的主要意义在于( )
A.第一次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
B.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
C.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
D.确定了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 |
12.
近年,艺术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备受瞩目的凡高油画《雏菊与罂粟花》以5500万美元落槌,被誉为近年拍场上屈指可数的凡高佳作,这幅画堪称其短暂绚丽的艺术生活中巅峰之作。对这幅画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热情奔放的笔调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
B.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世界并忠实地描述它们 |
C.用强烈的色彩和火一样热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
D.利用下意识和几何形体的排列表达猛烈的情绪 |
13.
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是尺度”,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启蒙思想家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从中可见
A.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
B.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 |
C.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
D.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
14.
宋代图书传播迅速,时人笔记或言“即日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或谓“落笔辄为人传诵”。此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
B.科举制度的适时改革 |
C.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
D.重教兴学的文化氛围 |
15.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诞生。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牛顿和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有着相似的贡献,这就是
A.以科学精神批判天主教神学 |
B.用实验方法验证科学理论 |
C.将“变化”观念引入科学领域 |
D.用数学方法描述物质运动 |
16.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的主人公夏瑜——一位革命者,其被封建王朝杀害,人们“潮一般”地去看热闹。他的牺牲却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人们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
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 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
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 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