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克利斯提尼改革有两个具体的内容:一个是实行村社自治(部落下面的各个村社,村民自治);另一个是“陶片放逐法”。
——据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美国政治的“制衡机器”有多个路径,国会、总统、法院三权分立是最显然的一个路径。这种“你虽然拽住了我的头发,但是我珠住了你的脚,他虽然扭住了你的胳搏,但是你拧住了他的脖子”的复杂格局使得任何一个权力机构都不敢轻举妄动、任意妄为。
——据刘瑜《民主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里斯提尼“村社”改革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并分析其权力结构“三权分立”的重要意义。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权力结构上较美国1787年宪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材料一 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克利斯提尼改革有两个具体的内容:一个是实行村社自治(部落下面的各个村社,村民自治);另一个是“陶片放逐法”。
——据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美国政治的“制衡机器”有多个路径,国会、总统、法院三权分立是最显然的一个路径。这种“你虽然拽住了我的头发,但是我珠住了你的脚,他虽然扭住了你的胳搏,但是你拧住了他的脖子”的复杂格局使得任何一个权力机构都不敢轻举妄动、任意妄为。
——据刘瑜《民主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里斯提尼“村社”改革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并分析其权力结构“三权分立”的重要意义。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权力结构上较美国1787年宪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材料二 杰斐逊等美国思想家们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的民主制”,概括性的说,就是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称之为“双重保障”。
材料三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中央机构和古希腊“分权”机构的设置情况,并说明二者的“本质”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材料二 杰斐逊等美国思想家们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的民主制”,概括性的说,就是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称之为“双重保障”。
材料三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中央机构和古希腊“分权”机构的设置情况,并说明二者的“本质”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3.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选取了抗日战争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主题l)抗日战争的起点时间
材料一 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略罪行,强调“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主题3)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
材料四 下图是日本部分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采用的一幅日本军人1937年12月在南京背中国老大娘回家的照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
(2)比较材料二、三对“卢沟桥事变”叙述的不同之处,并据此指出影响历史叙述的主要因素。
(3)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年日军拍摄这幅照片的意图。谈谈你对日本部分中小学教科书采用这幅照片的看法。
(主题l)抗日战争的起点时间
材料一 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略罪行,强调“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据2017年1月12日《人民日报》
(主题2)卢沟桥事变的真相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据(日)扶桑版《新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在军事演习中失踪求进入桥东宛平县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中日双方正在交涉期间,日军于次日凌晨突然向宛平城开枪射击,接着又炮轰卢沟桥,挑起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主题3)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
材料四 下图是日本部分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采用的一幅日本军人1937年12月在南京背中国老大娘回家的照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
(2)比较材料二、三对“卢沟桥事变”叙述的不同之处,并据此指出影响历史叙述的主要因素。
(3)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年日军拍摄这幅照片的意图。谈谈你对日本部分中小学教科书采用这幅照片的看法。
2.单选题- (共16题)
4.
马克思对某国的政治进行如下的评价“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该国是指( )
A.英国 | B.美国 | C.法国 | D.德国 |
5.
有誓词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武昌起义 |
B.卢沟桥抗战 |
C.南昌起义 |
D.北伐战争 |
6.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下图是一组近代以来中国国旗的图片,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对此组图片理解正确的是


A.图①具有民主共和制色彩 |
B.图②诞生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
C.图③确定于七届二中全会 |
D.图①②③更替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
7.
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并取得了很多特权和利益,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下列对应分析不正确的是
A.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
B.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
C.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
D.军舰“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
8.
“回顾历史,遵义会议必须看成为一次政治会议而非一场军事政变……严格来说,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是史无前例的……但不管怎样,它是中共党史上和***上升到权力顶峰之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中共党史上的“里程碑”是指
A.从大革命过渡到土地革命 |
B.结束右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
C.中共提出联共抗日的主张 |
D.党从幼稚状态开始走向成熟 |
9.
《长征组歌》:“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狮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毛主席来掌舵,向前进。”这部分诗歌反映的史实是
A.四度赤水河 |
B.召开遵义会议 |
C.飞夺泸定桥 |
D.甘肃会宁会师 |
10.
下列有关中国共产党召开会议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会议 | 内容 |
A | 中共一大 | 明确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
B | 遵义会议 | 明确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开辟符合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 |
C | 瓦窑堡会议 | 明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针,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
D | 中共七大 | 明确党的任务是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
A.A |
B.B |
C.C |
D.D |
11.
2014年重庆学者在荷兰发现签订于民国34年5月的《中荷关于放弃荷兰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原件。该条约签订时,中国正处于
A.北伐战争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12.
***在一次报告中说:“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这一份报告发表标志着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B.抗日战争即将进入最后阶段 |
C.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获得胜利 |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
13.
下表主要反映了
A. 日军在各战场兵力分配不均衡
B. 日军始终存在兵力不足的状况
C. 日军对亚洲其他战场不够重视
D. 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主力
战争初期 | 战争中期 | 战争结束时 | |||
中国战场 | 亚洲其他战场 | 中国战场 | 亚洲其他战场 | 中国战场 | 亚洲其他战场 |
35个师团 | 17个师团 | 37个师团 | 15个师团 | 111多万人 | 10.9万人 |
A. 日军在各战场兵力分配不均衡
B. 日军始终存在兵力不足的状况
C. 日军对亚洲其他战场不够重视
D. 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主力
15.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当时专门成立了以***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在组织8000多人讨论、修改的基础上,又有1.5亿人参与建言,征集到各方面意见118万多条。宪法起草委员会对这些意见认真研究,采纳吸收100多条。这一过程
A.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
B.为新中国成立准备了条件 |
C.奠定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基础 |
D.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 |
16.
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而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则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一变化源于美苏
A.意识形态的分歧 |
B.电影艺术的进步 |
C.国际环境的变化 |
D.综合国力的消长 |
17.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该学者旨在揭示两极格局
A.因美苏衰落而走向解体 |
B.必将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
C.具有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
D.渐变中逐步走向多极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