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汉代以后,我国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实现了在职能、权力和人员等三方面的分离,和现代***副署才能生效。
(1)依据材料一,中国的分权在隋唐时期最典型的制度表现是什么?从制度功能上指出古代中国的分权与古代雅典分权的根本不同。
(2)据材料二,美国第一部成文联邦宪法确立了怎样的“双重分权制衡”政治结构?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临时约法》如此设置分权的目的,指出这部宪法的性质及意义。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汉代以后,我国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实现了在职能、权力和人员等三方面的分离,和现代***副署才能生效。
(1)依据材料一,中国的分权在隋唐时期最典型的制度表现是什么?从制度功能上指出古代中国的分权与古代雅典分权的根本不同。
(2)据材料二,美国第一部成文联邦宪法确立了怎样的“双重分权制衡”政治结构?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临时约法》如此设置分权的目的,指出这部宪法的性质及意义。
2.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选取了抗日战争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主题l)抗日战争的起点时间
材料一 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略罪行,强调“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主题3)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
材料四 下图是日本部分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采用的一幅日本军人1937年12月在南京背中国老大娘回家的照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
(2)比较材料二、三对“卢沟桥事变”叙述的不同之处,并据此指出影响历史叙述的主要因素。
(3)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年日军拍摄这幅照片的意图。谈谈你对日本部分中小学教科书采用这幅照片的看法。
(主题l)抗日战争的起点时间
材料一 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略罪行,强调“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据2017年1月12日《人民日报》
(主题2)卢沟桥事变的真相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据(日)扶桑版《新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在军事演习中失踪求进入桥东宛平县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中日双方正在交涉期间,日军于次日凌晨突然向宛平城开枪射击,接着又炮轰卢沟桥,挑起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主题3)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
材料四 下图是日本部分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采用的一幅日本军人1937年12月在南京背中国老大娘回家的照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
(2)比较材料二、三对“卢沟桥事变”叙述的不同之处,并据此指出影响历史叙述的主要因素。
(3)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年日军拍摄这幅照片的意图。谈谈你对日本部分中小学教科书采用这幅照片的看法。
2.单选题- (共23题)
3.
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员流之海外。据此,下列行为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 )
A.参加公民大会经常迟到的公民 |
B.没有参加城邦举行的聚餐活动的公民 |
C.为了个人政治声望积极资助贫困的公民 |
D.对来雅典经商的外邦人有抵触情绪的公民 |
4.
罗马法学家编纂《民法大全》时参考了多部法学著作,探讨了法的本质,法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他们协助国家开展立法工作,还担负着解释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这主要表明罗马法学家
A.注重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B.重视罗马法在现实中的运用 |
C.热衷于立法工作的理论研究 |
D.乐于从事罗马法的普及工作 |
5.
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钱老曾指出:英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如果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国家便不会进步,此观点的表述符合的是
A.13世纪英国贵族迫使国王在《大宪章》上签字 |
B.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 |
C.议会改革凡年满18岁公民都可以参加下院选举 |
D.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
6.
1841年,墨尔本首相在内阁会议上说:“我们还有一件事情没有达成共识,就是我们对外说什么?到底是降低农作物的价格好,还是保持价格不变好呢?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这番话表明英国内阁
A.实行集体负责制 |
B.成员间没有分歧 |
C.掌握国家行政权 |
D.需要对议会负责 |
7.
下表内容依据美国宪法部分条文整理。该表体现了美国实行
授予联邦的权力 | 禁止联邦行使的权力 | 保留给州的权力 |
1.征税权 2.办理外交和缔结条约 3.建立陆军、海军 | 1.不得对从任何州输出的商品征税 2.未得到州的同意,不得改变州疆界 3.在商业上,不得给予任何一州优惠于他州的待遇 | 1.管理州内工商业 2.制定和改变州法律 3.保护健康和安全 |
A.君主立宪制 |
B.责任内阁制 |
C.中央集权制 |
D.联邦制 |
8.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白宫核心政治圈一直处于高调频繁的人事变动之中。如上任仅23天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被总统免职。特朗普总统此举
A.违背了1787年宪法 |
B.会受到国会弹劾 |
C.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 |
D.美国国家安全顾问不是特朗普亲信 |
9.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诞生,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选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 )
A.帝国议会享有完全的立法权 | B.帝国议会监督政府 |
C.帝国议会产生具有民主性 | D.帝国议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 |
10.
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A.英国军队 |
B.法国军队 |
C.英法联军 |
D.八国联军 |
11.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 B.中华民国建立 |
C.抗日战争爆发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12.
读以下日军伤亡人数统计表,此表作为研究抗日战争的史料,可以印证
(注:表中数据根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著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整理)
时间 | 上海方面 | ||
死 | 伤 | 计 | |
1937年8月 | 234 | 1112 | 1346 |
1937年9月29日前 | 2528 | 9806 | 12334 |
1937年10月14日前 | 3908 | 15834 | 19751 |
1937年11月8日前 | 9115 | 31259 | 40374 |
(注:表中数据根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著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整理)
A.敌后抗战有力地牵制了日军主力 |
B.国共双方协同作战取得重大胜利 |
C.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积极抗战 |
D.日军最终未能占领上海及华东地区 |
16.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转折点是
A.定都天京 |
B.北伐失利 |
C.天京事变 |
D.安庆失守 |
17.
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这首诗反映的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8.
巴黎公社委员中许多人是社会主义者,努力维护工人的利益。公社恢复了一些逃亡资本家的工厂的生产,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公社还颁布法令免除房租、要求当铺无偿退还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由此可见,巴黎公社
A.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 |
B.确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
C.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
D.运用了工农联盟革命策略 |
20.
世界革命有两种: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十月革命为标志,在此以前是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在此以后是新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该观点实质强调了十月革命
A.重视政治革命忽略社会革命 |
B.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
C.与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同 |
D.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意义 |
21.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较之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依据是
A.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
B.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制度 |
C.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
D.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
22.
某学习小组拟依据下列图片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主题最符合要求的是


A.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 |
B.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
C.巴黎公社及其影响 |
D.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
23.
下面是新中国历届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示意图。此图表明新中国


A.政协制度形成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
B.爱国统一战线力量逐步发展壮大 |
C.联合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
D.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已经较为完善 |
24.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功。下列各项属于改革开放后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举措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B.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
D.村民自治,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