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2019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练习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7955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2014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依法治国再迈新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
——摘编自张晋藩著:《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亚里士多德认为:“凡以政治修明著称于世的城邦无不对人口有所限制。最美的城邦,其大小必然有限度……一个城邦,如果像一个民族国家那样,人口太多了,虽然在物质需要方面的确可以充分自给,但它既难以构成一个真正的立宪政体,也就终于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城邦。”同样,孟德斯鸠也认为:“从自然特质来说,小国宜于实行共和政体,中等国宜于由开明的君主治理,而大帝国只能由一个专制君王来维持。”
根据材料概括亚里士多德及孟德斯鸠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表明态度。(要求:观点明确;结合材料和中外史实进行论证,史论结合)

2.单选题(共12题)

3.
在克利斯提尼时代,“自治区是城邦的基本政治分支机构。它是一个区域单位,类似现代的选举区”。克利斯提尼划分“自治区”的依据是
A.居民构成
B.地域位置
C.血缘关系
D.经济实力
4.
1789年6月17日法国国民议会宣布:“这个议会,而且只有这个议会,才能说明并提出全体国民的共同意愿;在君主和这个议会之间,不再有任何否决权或任何否定的权力。”材料反映出法国
A.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联邦制政权
B.国民议会想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
C.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共和政体
D.已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5.
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材料反映了
①主权在民的原则
②州政府服从联邦政府
③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④联邦制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的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奠定这种建筑规划格局的法律文献是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1787年宪法
7.
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A.1787年美国宪法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
马克思曾指出: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当时的关税是全世界最轻的,下列选项与此现象形成直接相关的是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9.
抗战时期的某一战役,“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它揭破了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锻炼、考验了八路军的作战队伍”。相关战役是
A.徐州会战
B.武汉会战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10.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变局”和“创举”是指
A.辛亥革命的爆发B.清王朝的推翻C.中华民国的成立D.清帝退位
11.
“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期望。”“他们”是指
A.启蒙思想家
B.空想社会主义者
C.马克思主义者
D.民族主义者
12.
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副团长黄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的笑声。主要是因为
A.新中国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B.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C.新中国与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
D.新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3.
“世界正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材料主要反映出
A.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B.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方兴未艾
C.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14.
1975年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通过的《关于团结与互助的利马纲领》指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仍然紧紧地束缚在以初级产品同来自发达国家的资本和制成品的“垂直的”交换关系中。这表明不结盟运动将致力
A.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B.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C.解决内部的矛盾和纠纷
D.维护世界和平

3.选择题(共3题)

15.

读台湾省地理位置网,回答问题。

16.

读台湾省地理位置网,回答问题。

17.

读台湾省地理位置网,回答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