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7951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3/11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女权运动发展年表

根据表中有关美国女权运动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论题鲜明简洁析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一开始,“极”就是一个西方政治概念。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提出: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考虑问题,今天的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然而,对于整个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认识是“两极”格局,而非“多极”格局,实际上是基于军事力量的对比来划分国际政治格局。冷战期间,由于美苏两国拥有超强的军事力量,并且基本上垄断了国际政治事务的处理权,因此“两极”格局得到普遍认同。苏联的解体,使大国控制世界的总体能力有所下降,松散的世界导致冷战结束以后的地区冲突、民族问题和恐怖主义急剧上升。
——摘编自王洪涛《国际格局中的极化问题研究》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冷战时期两极格局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关系,并分析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3.单选题(共35题)

3.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一书中提到:“克里斯提尼创立所谓的贝壳流放制……由参加会议的公民把将被放逐的人的名字划在贝壳或碎陶片上。”这一做法旨在
A.防止僭主政治复辟
B.开创雅典民主辉煌
C.维护雅典民主政治
D.缓和公民内部矛盾
4.
苏格拉底案是雅典民主制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苏格拉底虽然认为通过程序达成的判决是不合理和错误的,但是公民必须遵守法律,必须服从通过合法的程序所做出的判决。材料主要反映出
A.苏格拉底极力捍卫个人自由
B.审判苏格拉底的程序不合法
C.雅典民主制是以一种精英政治
D.苏格拉底遵循法律至上原则
5.
公元1世纪-公元2世纪,罗马法学界思想异常活跃,并且形成一个历时一百多年的法学界的百家争鸣局面。罗马法学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A.标志万民法走向成熟
B.使罗马保持长期繁荣
C.进一步完善了公民法
D.体现了罗马法的繁荣
6.
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近代欧洲国家的诸多法律制度,例如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也都源于古罗马。由此可知
A.罗马法与近代欧洲法律本质一致
B.罗马法维护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C.罗马法成为近代欧洲法学的渊源
D.近代欧洲完全照搬罗马法权理论
7.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规定:除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国王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以上规定
A.废除国王残留的某些名义权力
B.意味着英国已正式成为民主国家
C.促使议会与国王分享国家权力
D.有利于确立议会至高无上的原则
8.
从1876年起,法国共和派开始在议会选举中取得胜利。他们调动了年轻人、小学教师、医生、小企业家等人的热情,争取到越来越多的农村选民的选票。这反映出近代法国
A.权力制约机制得到强化
B.政治派系复杂且多变
C.民主共和政体得到巩固
D.专制独裁开始被打破
9.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若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由此可知。德意志帝国
A.三权分立的政治特征明显
B.联邦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C.是君主立宪制的联邦国家
D.皇帝权力完全受制于联邦议会
10.
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吴玉章回忆说:“这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一页,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从前我们搞革命虽然也看到过一些群众运动的场面,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席卷全国的雄壮浩大的声势。”这说明五四运动
A.思想和组织较为混乱
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具有彻底的斗争精神
D.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11.
秋收起义遭遇挫折后,基于对中国国情和历史的深刻把握,***等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苏俄模式的束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自主探索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道路。这里的“道路”是指
A.“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B.“城市中心论”的道路
C.“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道路
D.“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
12.
1947年12月,***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清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指的是
A.百万雄师过大江,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
B.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扭转内战被动的局面
D.解放军发动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13.
郭廷以认为:“太平天国的信仰其实就是一个低级迷信,其组织是绝对的暴力集团,依赖神权、极权、愚昧的统治,只为满足高层人物的无限欲望,丝毫不顾及大众的福利。”该观点
A.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有必然性
B.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群众基础
C.指出太平天国运动激化社会矛盾
D.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推行等级制度
14.
黄海海战爆发后,李鸿章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并且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这一做法
A.实为缓兵之计,增强了清军士气
B.体现外交手腕,避免了战事扩大
C.严重贻误了战机,导致清军惨败
D.加剧了列强矛盾,形成有利之势
15.
马克思指出:“这场战争对英国人将非常危险。英国人能把广州城完全毁灭,能攻占沿海的一些据点,可是他们所能调集的全部兵力都不足以夺取和扼守广东和广西两省,更谈不上占领整个中国。”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是指
A.甲午中日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
胡绳曾说:“帝国主义这时并不支持康、梁这些知识分子,而是支持旧势力,这时候的旧势力也已变得对帝国主义很顺从了。”“顺从”最有可能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C.辛亥革命后
D.太平天国运动后
17.
一般来说,组织上的统一领导乃是行动一致的先决条件。但是,在义和团运动中组织极其分散,行动却非常一致。究其主要原因是当时
A.清政府大力扶持义和团运动
B.民众的反帝爱国主义觉悟高涨
C.拜上帝教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D.农民阶级革命成功的条件成熟
18.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致电国联:“现已完全证实,我方毫无挑衅举动,日军公然向我攻击……中国政府请求国联立即并有效地依照盟约条款,取适当之措置,使日军退出占领区域。”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A.对日军侵华有所防范
B.改变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树立积极抗日的假象
D.寄希望于国联参与调停
19.
下面是近代中国某次战役形势的示意图。这次战役
A.揭开了国共网党合作的序幕
B.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成为国民党抗日的成功典型
D.使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20.
18世纪,“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一切革命行动;他们想通过和平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企图通过一些小型的、当然不成功的实验,通过示范的力量来为新的社会福音开辟道路”。“他们”最有可能是
A.空想社会主义者
B.科学社会主义者
C.资产阶级革命家
D.自由主义思想家
21.
巴黎公社规定:“选民不受任何不合理条件,诸如财产、政治态度、思想观点、民族等的限制,全体劳动群众、旧政府职员以及一切不采取公开对抗行为的敌对者,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表明巴黎公社
A.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
B.具有普遍的民主性
C.内部阶级矛盾已消除
D.贯彻了民主集中制
22.
1915年春开始,俄国工业出现既不能满足前线需要,又不能保证后方供给的情况;粮食危机在城市、军队甚至农村都普遍存在,人民喊出“反战”“反饥饿”“反沙皇”的口号。这反映出
A.一战为俄国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B.俄国革命时机已经成熟
C.十月革命主要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D.俄国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3.
有学者认为:“《四月提纲》既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也不是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而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从俄国实际出发而提出的从民主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该观点
A.批判了无产阶级和平夺权的方式
B.夸大了《四月提纲》的历史作用
C.反映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偶然性
D.说明《四月提纲》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
24.
从以下1978-2008年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等数量统计表中可知,此时
A.人民法律意识提高
B.法制建设成就巨大
C.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D.基层民主政治扩大
25.
1983年,邓小平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中说:“英国人想寻求1997年以后跟中国共管香港,这是我们坚决不能同意的。以主权换治权根本行不通……不要再在治权问题上纠缠,不要搞成中国单方面发表声明收回香港,而是要中英联合发表声明。”此话旨在
A.丰富“一国两制”内涵
B.设定香港自治的底线
C.肯定“港人治港”方针
D.表明收回香港的决心
26.
1982年,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承志在致蒋经国(蒋介石的长子,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公开信中写道:“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倘能于弟手中称此伟业,必将举国尊敬……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该公开信旨在说明
A.两岸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B.和平统一是历来国策
C.反华势力借此干涉中国内政
D.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27.
有人这样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某部法律:“这部宪法在讨论和制定时,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和拥护。它对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这部宪法
A.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开启了三大改造的历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保障了改革开放的进行
28.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强调“要把党外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做出成绩来”。由此可知,各民主党派在当时
A.已成为执政党
B.可以通过全国人大参政议政
C.性质发生了变化
D.通过民主协商参与国家大事
29.
新时期中国某外交战略“侧重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采用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下列中国外交史实中能体现该外交战略的是
A.“另起炉灶”
B.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C.“求同存异”
D.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30.
近年来中国成功主办了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和“金砖国家”峰会,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突破,与东欧国家也奏响“中东欧外交协奏曲”。这些外交成果体现出新时期中国
A.积极推进全方位外交
B.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
C.不结盟外交思维凸显
D.以现代化建设为外交准绳
31.
根据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要求,中国军队于2018年9月22日完成8000人规模维和待命部队在联合国注册工作,这是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联合国行动的重要举措。材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A.始终坚持结伴不结盟的外交方针
B.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32.
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说:“如今,‘主义’已经失去活力……我们的目标是要清除掉外交政策中所有敏感的、情绪化的东西。”基辛格也说:“我们没有永久的敌人……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据此判断美国
A.彻底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
B.有意改善中美关系
C.与中国已无意识形态分歧
D.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33.
下表反映了1951-1956年中国向外国派遣留学生的分布情况。这种现象
A.是“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产物
B.大大拓展了新中国的留学范围
C.开创了与亚非国家交往新局面
D.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
34.
1955-1971年,一共有44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非洲国家有25个,亚洲国家有12个。这次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A.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D.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35.
戴高乐曾说:“无论是从政治、经济的意义出发,或是出自战略上的考虑,欧洲都应该自成一体,这是一个把菜茵河、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所覆盖的国家联合成一片的欧洲,它应该成为苏联和美国之间的‘世界三大势力之一’。”戴高乐认为欧洲联合的出发点是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B.增强欧洲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C.促进欧洲成为一个主权国家
D.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
36.
民国初期,以革命派为主体构成的参议院“时有干涉政府用人行政之态度,卒至朝野冰炭,政觉水火”。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A.国民未享有基本权利
B.三权分立体制没有真正建立
C.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
D.立法与行政权限未合理划分
37.
下图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两幅漫画,漫画主要反映出
A.美国以服务人民为宗旨
B.美国对欧洲国家别有用心
C.美国对内推销外交政策
D.沙皇俄国对邻国蠢蠢欲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5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