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黑船来航”事件深深地刺激了日本的民族情感,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他(高杉晋作)希望从邻国的身上找到答案。1862年他乘“千岁丸”号到达上海…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攘夷派急先锋。
——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抗战中,中国军队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役1117次,11位上将,34位中将,99位少将阵亡,320万人战死沙场。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引自《历史上的今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当时清政府面临的困境并分析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材料一 “黑船来航”事件深深地刺激了日本的民族情感,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他(高杉晋作)希望从邻国的身上找到答案。1862年他乘“千岁丸”号到达上海…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攘夷派急先锋。
——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抗战中,中国军队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役1117次,11位上将,34位中将,99位少将阵亡,320万人战死沙场。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引自《历史上的今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当时清政府面临的困境并分析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2.单选题- (共21题)
2.
古希腊史学家普鲁塔克记述道,阿里斯提德因为人们厌烦其“正义”的名声而遭到放逐。几年后,他被允许回国参加希波战争。回国后,他毫无怨言地为国家尽忠尽力,立下卓越功勋。这反映在当时雅典
A.个人自由由国家支配 |
B.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
C.公民缺乏参政的能力 |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
3.
罗马共和国时期发动了多次扩张战争,征服欧洲很多地方。而罗马诗人贺拉斯却说“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粗野的征服者成为俘虏。”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希腊城邦民主政治被罗马人继承 |
B.扩张战争激化了希腊与罗马矛盾 |
C.罗马人深受希腊文化成就的影响 |
D.万民法的制定兼顾被征服者利益 |
4.
有学者指出,古罗马共和国宪法规定,实行双执政官制,设立行使积极权力的长官与行使消极权力的保民官,建立相互限制的五大宪制机关:公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保民官、祭司团。这说明古代罗马法律
A.实行明显的民主政治制度 |
B.充分突出公民权力 |
C.蕴涵着分权制衡的特征 |
D.实行民众集体负责制度 |
5.
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
A.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 |
B.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 |
C.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
D.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 |
7.
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
B.宪政制度确立 |
C.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
D.国王掌握实权 |
8.
1927年9月,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作出决议,规定“苏维埃的组织,首先应当在那些中心的地方如广州、长沙等”成立,而小县城和农村则暂不组织苏维埃。该决议表明
A.中共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
B.农村缺乏组织苏维埃的条件 |
C.革命策略尚未反映具体国情 |
D.中心城市的革命条件较优越 |
9.
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一些地方乡绅表示:“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可见当时一些乡绅
A.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 |
B.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列 |
C.都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
D.初具民族国家的观念 |
10.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救国军、抗日联军、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纷纷痛击日军。这表明
A.民族矛盾的解决已成为共识 |
B.军队力量是抗日战争之本 |
C.反法西斯东方战场拉开序幕 |
D.日军速战速决阴谋的破产 |
11.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合作都并非偶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以追求共同或者相对一致的政治目标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合作。其共同利益基础指的是
A.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
B.打倒军阀的民族革命 |
C.加强国共两党军事力量 |
D.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
13.
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一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是
A.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
B.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
C.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
D.推动社会移风易俗 |
15.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指的是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D.村民自治制度 |
16.
1990年台湾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次年又提出了“国家统一纲领”,后经台湾当局行政部门会议讨论通过。上述措施表明台湾当局
A.推动两岸“三通” |
B.认同“一国两制”方案 |
C.坚持一个中国 |
D.积极响应“九二共识” |
17.
据有关资料统计,1950年我国开始对周边的越南、朝鲜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1955年后,中国对外援助范围扩展到亚洲和非洲一些对华友好的发展中国家。到1963年,共有21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发展中国家接受了中国援助。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B.中苏关系恶化 |
C.万隆会议的影响 |
D.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
18.
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发展演变情况的认识,准确的是
A.外交政策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不结盟政策 |
B.外交范围由东欧国家到西欧国家再到亚非拉国家 |
C.外交策略由单边外交过渡到双边外交再到多边外交 |
D.外交趋向由偏重意识形态外交到弱化意识形态外交 |
19.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绝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引起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强烈不满。这表明当时
A.苏联竭力保护本国的轻工业市场 |
B.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的意识形态对立 |
C.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
D.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苏联的极大冲击 |
20.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坚持1992年提出的沃尔福维茨理论,即通过武力在全世界保持一种美国领导的单极态势,遏制其他强国的崛起。沃尔福威茨理论提出的背景是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B.两极格局的瓦解 |
C.世界多极化的确立 |
D.东欧剧变的开始 |
21.
有学者指出“苏联解体了。对于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主要是指
A.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
B.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
D.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