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7949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2/23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黑船来航”事件深深地刺激了日本的民族情感,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他(高杉晋作)希望从邻国的身上找到答案。1862年他乘“千岁丸”号到达上海…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攘夷派急先锋。
——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抗战中,中国军队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役1117次,11位上将,34位中将,99位少将阵亡,320万人战死沙场。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引自《历史上的今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当时清政府面临的困境并分析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2.单选题(共21题)

2.
古希腊史学家普鲁塔克记述道,阿里斯提德因为人们厌烦其“正义”的名声而遭到放逐。几年后,他被允许回国参加希波战争。回国后,他毫无怨言地为国家尽忠尽力,立下卓越功勋。这反映在当时雅典
A.个人自由由国家支配
B.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C.公民缺乏参政的能力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3.
罗马共和国时期发动了多次扩张战争,征服欧洲很多地方。而罗马诗人贺拉斯却说“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粗野的征服者成为俘虏。”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希腊城邦民主政治被罗马人继承
B.扩张战争激化了希腊与罗马矛盾
C.罗马人深受希腊文化成就的影响
D.万民法的制定兼顾被征服者利益
4.
有学者指出,古罗马共和国宪法规定,实行双执政官制,设立行使积极权力的长官与行使消极权力的保民官,建立相互限制的五大宪制机关:公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保民官、祭司团。这说明古代罗马法律
A.实行明显的民主政治制度
B.充分突出公民权力
C.蕴涵着分权制衡的特征
D.实行民众集体负责制度
5.
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
A.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
B.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
C.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D.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
6.
下图所示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直接目的是
A.建立君主立宪制
B.确立共和政体
C.否定巴黎公社运动
D.阻止保皇派复辟
7.
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B.宪政制度确立
C.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D.国王掌握实权
8.
1927年9月,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作出决议,规定“苏维埃的组织,首先应当在那些中心的地方如广州、长沙等”成立,而小县城和农村则暂不组织苏维埃。该决议表明
A.中共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B.农村缺乏组织苏维埃的条件
C.革命策略尚未反映具体国情
D.中心城市的革命条件较优越
9.
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一些地方乡绅表示:“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可见当时一些乡绅
A.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
B.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列
C.都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D.初具民族国家的观念
10.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救国军、抗日联军、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纷纷痛击日军。这表明
A.民族矛盾的解决已成为共识
B.军队力量是抗日战争之本
C.反法西斯东方战场拉开序幕
D.日军速战速决阴谋的破产
11.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合作都并非偶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以追求共同或者相对一致的政治目标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合作。其共同利益基础指的是
A.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B.打倒军阀的民族革命
C.加强国共两党军事力量
D.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12.
下图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该旗产生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3.
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一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是
A.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B.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C.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推动社会移风易俗
14.
太平天国运动借助基督教义反清,义和团运动凭借道教诸神“灭洋”。这表明近代中国
A.中外文化冲突加剧
B.民主独立成为时代主题
C.科学技术发展落后
D.农民运动缺乏科学理论
15.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指的是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16.
1990年台湾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次年又提出了“国家统一纲领”,后经台湾当局行政部门会议讨论通过。上述措施表明台湾当局
A.推动两岸“三通”
B.认同“一国两制”方案
C.坚持一个中国
D.积极响应“九二共识”
17.
据有关资料统计,1950年我国开始对周边的越南、朝鲜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1955年后,中国对外援助范围扩展到亚洲和非洲一些对华友好的发展中国家。到1963年,共有21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发展中国家接受了中国援助。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中苏关系恶化
C.万隆会议的影响
D.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18.
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发展演变情况的认识,准确的是
A.外交政策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不结盟政策
B.外交范围由东欧国家到西欧国家再到亚非拉国家
C.外交策略由单边外交过渡到双边外交再到多边外交
D.外交趋向由偏重意识形态外交到弱化意识形态外交
19.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绝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引起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强烈不满。这表明当时
A.苏联竭力保护本国的轻工业市场
B.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的意识形态对立
C.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D.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苏联的极大冲击
20.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坚持1992年提出的沃尔福维茨理论,即通过武力在全世界保持一种美国领导的单极态势,遏制其他强国的崛起。沃尔福威茨理论提出的背景是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世界多极化的确立
D.东欧剧变的开始
21.
有学者指出“苏联解体了。对于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主要是指
A.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B.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22.
1979年初,邓小平在美访问期间,会见了多名美国内阁部长、议员、州长、市长,以及企业、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重要人士。对媒体人士也来者不拒,对记者的提问均予以答复。邓小平这些做法旨在
A.宣传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B.肯定美国的现代建设成就
C.传递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D.表达对美国新闻自由的欣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