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7945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秦朝,以御史监察和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汉代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在六品至八品之间……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且要求严格。明代要求“(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且“新进初仕,不许除授御史”。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常驻与巡察,例行与不定期巡察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

——摘自《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二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2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材料三  1883年,美国就颁布了《文官制度法》,对政府公务员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规范。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贪污对策法》,规定选举中总统和国会议员得到100美元以上的捐款必须登记。1985年推出的《政府工作人员道德准则》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公职做交易;公职人员不得在外兼任与其职责利益相冲突的工作或从事与其职责相冲突的事务;政府官员在离职后一年内不得回原工作部门从事游说活动,违反者将受到刑事处分。
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1972年6月17日,美国总统大选在即,在任总统尼克松的5名亲信潜入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办公室,偷拍文件和安置窃听器,被当场抓获。其后,尼克松极力阻挠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调查,甚至威胁吊销《华盛頓邮报》所属公司的营业执照,但报纸不为其所阻吓,彻底揭开了丑闻。尼克松也因此被迫辞职。

——摘编自《反腐败与制度——宏观视角看西方国家防治腐败措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和目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美国为例,概括西方发达国家官员廉洁度比较高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简表
国别
势力范围
割占或租借地
德国
山东
强租胶州湾
俄国
长城以北和新疆
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
广东、广西和云南
强租广州湾
英国
长江流城,云南、广东
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本
福建
制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备注:“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强占,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的地区。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超过100年,期满归还。“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材料二 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正热衷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立即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想在中国夺取港湾,但当时美国尚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又掀起了反战运动。在这种形势下,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了所谓“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特权前提下求“利益均沾”、贸易机会均等。主要内容有: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千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门户开放”政策,是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利益均沾”原则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新发展。
材料三 阅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中的几段叙述: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承认,“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阅读材料一,指出哪些因素导致了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结合材料二,指出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这一政策使列强侵华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
(3)阅读材料三,结合材料二,分析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完全殖民地的原因。

2.单选题(共16题)

3.
菲洛科罗斯曾描述:“广场的周围围起了栅栏,留出了十个入口,以让公民按照部落进入广场,公民将写有被放逐者名字的陶片放在一起,九位执政官和五百人会议监督整个投票过程。”由此可见陶片放逐法
A.保证了投票时有良好的秩序
B.确保了雅典公民权利的平等
C.正式建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D.实现了对执政者的完全监督
4.
苏格拉底指出,“如果不被他们认为是行家的人想要提出建议,那么无论他多么英俊和富有,或者他的出身有多么高贵,其结果都不会有什么区别,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员会纷纷对他嗤之以鼻。”这番话表明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
A.保障了公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
B.适应了雅典社会发展的需要
C.实际上仍然是少数人专制独裁
D.导致外行治国具有明显缺陷
5.
陈朝璧在《罗马法原理》中说,“迨罗马版图扩大,外侨居于此者日众,而市民法注重形式主义。于渐趋复置‘外事裁判官’,专司罗马人与外国人之间及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之诉讼事件。外事裁判官处理案件,以自然之正义、公众之利益,与夫通行于一般人民法律规则为准绳,所谓 者是也”。材料中的划线空白处应该填上
A.习惯法
B.成文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6.
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有法律效力”关于对《十二铜表法》理解正确的是
A.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了
B.习惯法被摒弃了
C.罗马共和国所有人都参与了立法
D.一经制定不能随意改变
7.
马克思对某国的政治进行如下的评价“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该国是指(    )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
8.
美国独立后,“各州都敢于抵触国会的决策,它们总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行逃避、拖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行政部门除了勉为其难的思想劝说之外,只能苦苦哀求,以求得各州的‘好心’和支持。”这是由于
A.国会不掌握行政权
B.美国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
C.中央政府没有实权
D.宪法赋予各州以部分权力
9.
1791年至1870年的法国宪法更替频繁,共颁布过13部成文宪法,交替经历了15种不同政体,发生了“至少4次革命、2次政变和3次外国势力的干预”。这一结果取决于法国
A.资产阶级派系林立
B.君主派不想退出历史舞台
C.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D.国内外敌人进行极力破坏
10.
1841年,墨尔本首相在内阁会议上说:“我们还有一件事情没有达成共识,就是我们对外说什么?到底是降低农作物的价格好,还是保持价格不变好呢?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这番话表明英国内阁
A.实行集体负责制
B.成员间没有分歧
C.掌握国家行政权
D.需要对议会负责
11.
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因此,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具有空想性
B.革命任务不明确
C.目标不清晰
D.指导思想不科学
12.
1919年5月9日,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在衡阳越级通电大总统徐世昌:“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材料表明
A.手握重兵的军人积极表态
B.国民政府积极抗日的宣言
C.学生的爱国热情激荡全国
D.各路军阀对政府施加压力
13.
《虎门条约》规定,凡是涉及英国商人的案件,都交给英国管事官处理。“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中国外交主权遭到破坏
C.英国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D.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14.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谈及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说:“凡战争的责任,当归之于引起战争的戎首(即清方),而不能归之于拔刀抵抗侵略者、放逐篡位者、或对无效率的与压迫残酷的政权施以最后的救药者(即太平军)”。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列强对华侵略
B.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自然灾害频繁
D.受基督教思想影响
15.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说明
A.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D.《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得到继承和发展
16.
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台基厂街改名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哪一事件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
1906年,清政府陆续举办了几届旨在选拔、任用归国留学生的“考试”,内容涉及工程、机械、理化、医学等,部分应试者获得相应功名出身。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A.选官出现从重八股到重科学变迁
B.封建正统思想仍然左右政治生活
C.新人才选拔体系受到留学生推崇
D.科举制依然存在并且发挥着作用
18.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近代国际法茫然无知。而到后来李鸿章指出“彼族要求之事,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等言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中国在被动中与世界接轨B.中国的民族危机有所缓和
C.清政府积极收回国家主权D.救亡图存的意识开始萌发

3.选择题(共1题)

19.下列变化中,既不属于化合反应又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