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川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二 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增长情况图(单位:亿美元)

(1)材料一中为什么阿登纳说“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结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谈谈你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相关国家经济变化的概况。
(3)目前,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已取得很大成效,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经济、社会、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欧洲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
材料一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二 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增长情况图(单位:亿美元)

(1)材料一中为什么阿登纳说“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结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谈谈你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相关国家经济变化的概况。
(3)目前,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已取得很大成效,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经济、社会、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欧洲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
3.
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曾经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37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撰写的《西方问答》中有一段对话,涉及到当时世界白银的流动状况。中国人问:“敝邦所用银钱,皆来自贵邦,不识何若是之多也?”艾儒略答:“西来诸商,与贵国(中国)交易,每岁金银不下百万,其所从来,有出于敝地之矿也,亦有海外亚墨利加(即美洲)所处而进者。盖其地之矿,广而且腴,计十分之土,金银且六七分也。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指出国民政府时期流通货币的突出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变化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材料一 1637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撰写的《西方问答》中有一段对话,涉及到当时世界白银的流动状况。中国人问:“敝邦所用银钱,皆来自贵邦,不识何若是之多也?”艾儒略答:“西来诸商,与贵国(中国)交易,每岁金银不下百万,其所从来,有出于敝地之矿也,亦有海外亚墨利加(即美洲)所处而进者。盖其地之矿,广而且腴,计十分之土,金银且六七分也。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
——摘编自火颖<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大量外流的比照》
材料二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嘉靖初(1522年),“钞久不行,钱已大”,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项归于田赋之内,“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材料三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四 1933年到1934年,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中国白银不断外流。加上币制的紊乱,中国屡现金融恐慌。……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摘编自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世界白银的流向。如何理解“敝地(西欧)实受多银之害?(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指出国民政府时期流通货币的突出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变化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2.单选题- (共18题)
4.
“由于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这样一来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亲自去到雅典城出席公民大会,否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力但又无法行使的尴尬境地。”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改革措施是
A.公民大会向雅典民众开放 |
B.全面实行职务津贴制 |
C.以行政选区取代血缘部落 |
D.按财产等级分配权利 |
5.
在世界近代史上,有个国家曾被称为“各种政体的试验场”、“从窗缝潜人的共和国”。这个国家
A.最早进行并完成了工业革命 |
B.明确了三权分立的体制 |
C.以“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
D.最终确立了共和体制 |
6.
从1927年8月到12月,中共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它们都
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端
③都遵循执行了八七会议的指示精神
④蕴含了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红色基因
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端
③都遵循执行了八七会议的指示精神
④蕴含了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红色基因
A.①②③ |
B.①③ |
C.①④ |
D.①②③④ |
7.
抗战期间,许多外国人纷纷涌进中国西北,来到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的抗日大本营延安,特别是美国人是这一时期最多的,有数十人。这一现象说明
A.中共领袖人物独具个人魅力 |
B.中共抗日主张得到普遍认可 |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国际友人同情 |
D.中共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
8.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此后,他的北京之行
A.推动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
B.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
C.消除了中美之间的政治分歧 |
D.实现了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 |
10.
1935年5月,新政的核心——《全国工业复兴法》被最高法院判定违宪以终止;1936年1月,《农业调整法》也被判定违宪予以终止,这说明
A.三权分立存在制度性矛盾 |
B.罗斯福新政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
C.政府干预经济以失败告终 |
D.新政是解决经济危机的应急措施 |
1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由此可以看出
A.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 |
B.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没有影响 |
C.18世纪以前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 |
D.18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已经融入亚非各国文化 |
12.
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一说为二年刑)。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
A.使土地私有开始合法化 |
B.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 |
C.意在维护土地私有制度 |
D.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
13.
欧洲煤钢共同体是欧洲漫长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拥有超国家权限的机构,其成员国的政府第一次放弃了各自的部分主权,并将这些主权的行使交给一个独立于成员国的高级机构。这一举措
A.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欧洲结束 |
B.推动了马歇尔计划在欧洲进一步扩大 |
C.使西欧各国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 |
D.是西欧联合之路上的一次创造性实践 |
14.
19世纪,英国工厂制度盛行。工人进厂、出厂、饮食甚至大小便都有具体的规定;聊天、吹口哨、唱歌也是禁止的。工人必须紧跟机器的运转速度进行操作,脑、眼、手、脚都要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不可有片刻松懈。工厂的制度规定
A.体现人力与科技的密切结合 |
B.有利于提高社会就业水平 |
C.符合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要求 |
D.加快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
15.
关于当今世界经济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世界经济力量结构趋于多极化
②世界政治格局趋于多极化
③世界经济出现全球一体化趋势
④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说法相矛盾
①世界经济力量结构趋于多极化
②世界政治格局趋于多极化
③世界经济出现全球一体化趋势
④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说法相矛盾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 |
18.
明代有学者认为:“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这反映其
A.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 |
B.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 |
C.主张以教化缓解土地兼并 |
D.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 |
19.
英国东印度公司作为英国在东方进行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的组织,见证了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下列关于英国东印度公司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英国为控制国内外贸易建立的特权贸易公司 |
B.从事对殖民地的掠夺和不平等贸易 |
C.推动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
D.体现了“自由贸易”原则 |
20.
1890年与1872年相比,中国棉纱进口量增长20多倍,而棉布进口量仅增长27%左右。以下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通商口岸数量增多 |
B.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
C.政府颁行经济法律 |
D.民众实业救国热潮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