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机关是产生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上的独立机关,它以确定的工作对象——官和特殊的工作方式——弹勤非违、纠正缺失,而有别于一般的政权机关。监察机关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由品格不高、甚至没有独立衙门的一般监察机关,跃升为与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关并列,成为直属皇帝的极具权威性的国家机关。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整肃百僚,以充分发挥官僚机构的作用和通过“彰善痒恶,激浊扬清”,实现社会的调整功能,历代监察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仅有效地纠弹百官有司之邪辟,还对古代政治权力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中国相比,古代雅典的监察制度有何不同,并简要分析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机关是产生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上的独立机关,它以确定的工作对象——官和特殊的工作方式——弹勤非违、纠正缺失,而有别于一般的政权机关。监察机关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由品格不高、甚至没有独立衙门的一般监察机关,跃升为与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关并列,成为直属皇帝的极具权威性的国家机关。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整肃百僚,以充分发挥官僚机构的作用和通过“彰善痒恶,激浊扬清”,实现社会的调整功能,历代监察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仅有效地纠弹百官有司之邪辟,还对古代政治权力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张晋藩《中国古代监察机关的权力地位与监察法》等
材料二 民众大会本身是国家权力机构,由它来选举产生行政官员,但它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监察机关,随时可以对行政官员实行弹核和惩罚。民众大会监督行政官员最有力的方式就是可以对行政官员或公民提出不信任案,认为其有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民自由等行为,就可以提交民众大会全体举行表决,如多数通过,则对其人实行放逐。……陪审法庭主要是司法机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行使着监察机关的权力,对行政官员的活动实行监督。古希腊雅典国家的监察制度赋予了公民很大的监督权力,在其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中国相比,古代雅典的监察制度有何不同,并简要分析不同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内阁是一个不断演变的政治组织。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宋制设股阁大学士,“备顾问而已”。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晋等七人入午门值文渊阁,参与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度至此建立。明英宗时,内阁正式形成,万历时首辅大学士叶向高说内阁“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明世宗说内阁“虽无相名,实有相权”,张居正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久之一宰相也,有其实而不居其名,操其权而不任其责”。黄宗羲说内阁“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明史·职官一》云:“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与近代英国内阁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材料一 明代内阁是一个不断演变的政治组织。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宋制设股阁大学士,“备顾问而已”。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晋等七人入午门值文渊阁,参与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度至此建立。明英宗时,内阁正式形成,万历时首辅大学士叶向高说内阁“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明世宗说内阁“虽无相名,实有相权”,张居正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久之一宰相也,有其实而不居其名,操其权而不任其责”。黄宗羲说内阁“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明史·职官一》云:“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摘编自吴士勇《明代内阁制之形成》
材料二 光荣革命前夕,国王查理二世经常召集枢密院中的五名亲信在自己的密室内共商国是,这种会议被称为内阁会议……光荣革命后,议会取代国王,成为国家的主宰……威廉三世统治时期内阁成员不再由国王挑选,内阁也不再向国王负责而转向对议会负责。……英国内阁的权力主要包括:内阁制定政策和法律的草案,经议会讨论通过后,成为政策和法律;贯彻执行议会通过的法令,并对实施的过程进行监督;协调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摘编自满运佳《英国内阁制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内阁的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与近代英国内阁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5题)
3.
“由于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这样一来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亲自去到雅典城出席公民大会,否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力但又无法行使的尴尬境地。”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改革措施是
A.公民大会向雅典民众开放 |
B.全面实行职务津贴制 |
C.以行政选区取代血缘部落 |
D.按财产等级分配权利 |
4.
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晚期嬴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建立了官僚政治 | B.推动了社会转型 |
C.有利于中央集权 | D.打击了贵族政治 |
5.
亚里士多德曾很巧妙地指出过,在民主政体下,应该怎样通过多次地召开公民大会,使那些较远地区务农的公民不能够常常出席,而在事实上剥夺他们的公民权。这表明亚里士多德
A.寻求规避直接民主弊端的途径 |
B.主张改变城邦民主的运作模式 |
C.开始萌生现代民主模式的思考 |
D.坚决维护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
6.
罗马《民法大全》记载,裁判官说:“如果船员、客店店员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这反映了罗马法
A.重视物权保护 |
B.强调诉讼程序 |
C.倡导公正公开 |
D.关注人身安全 |
7.
古罗马的某些法学家被授予“公开解答权”,这使他们的解答对各个具体案件产生拘束力,有“公开解答权”的法学家享有崇高的权威,受到无与伦比的推崇。“公开解答权”的出现
A.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 |
B.动摇了罗马法公正理念 |
C.束缚了法官依法断案 |
D.维护了罗马贵族的特权 |
8.
罗马法在早期曾规定,正式的买卖要有复杂的程序和仪式,且在涉及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让时“无法可依”。罗马人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就是买卖双方伪装打官司,用假装诉讼的办法来使买方(原告)取得所有权。“拟诉弃权”的出现表明
A.早期的罗马法体系过于繁杂 |
B.法律的发展领先于社会的发展 |
C.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 |
D.规避法律的司法活动时有发生 |
9.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未对国家政治体制作出明确规定,同时规定总统拥有享有巨大的权力却几乎不负任何责任的至尊地位。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A.共和派力量强大 |
B.共和派同君主派的妥协 |
C.君主派力量衰弱 |
D.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
10.
1801年,内阁首相小皮特就爱尔兰天主教徒问题附署了《解禁法案》,立即引起乔治三世的不满,面对国王的压力,得到议会多数支持的小皮特被迫辞职。这一史实表明
A.国家事务上内阁对国王负责 |
B.王权仍影响着国家政治生活 |
C.议会无力约束国王滥用权力 |
D.责任内阁制度尚未正式形成 |
11.
1832年,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英国自由党声称:议会选举改革已经到头,再改革就会损害国体。1867年,原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保守党上台执政,提出并通过了议会选举新方案,使城镇选民人数从60万增加到140万人。这表明
A.工业资产阶级实力有所下降 |
B.工业革命推动政党政治发展 |
C.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市民阶层 |
D.农业经济已经超过工业经济 |
12.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如果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不签署,参众两院可以再次进行表决,如果均达到2/3多数通过,法案即可生效。此规定
A.保证了国会的绝对立法权 |
B.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
C.表明国家权力中心在国会 |
D.防范了总统的专制独裁 |
13.
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案,由于意见存在严重分歧未获国会通过。1882年经过修订后的法案提交国会,再次遭到反对。俾斯麦为法案通过曾付出极大努力,德国皇帝甚至为此发表圣谕,但法案还是遭到国会否决未能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
A. 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
B. 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
C. 首相和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
D. 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A. 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
B. 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
C. 首相和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
D. 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14.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国下院出现了“党鞭”。这一职位的设置是为了加强政党内部沟通和纪律监督,以适应议会斗争。但凡重大问题,特别是两党分歧严重时,表决前各党党鞭都会通报党的立场,并要求本党议员按照党的指示投票。“党鞭”在英国的出现
A.加强了内阁的政治影响 |
B.改变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
D.消除了两党之间的矛盾 |
15.
德意志帝国统治期间,教师们常将自己看做是训练场上的军官,商人们自豪地向人们展示其后备役的军官证,中产阶级则把军事阶层当做是社会的最高层。这反映了德国
A.民主政治的缺失 |
B.军事实力的强大 |
C.历史传统的延续 |
D.对外扩张的企图 |
16.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关税”;南北战争后的宪法修正案中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些规定
A.保证了三权分立的运转 |
B.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
C.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
D.完善了分权制衡的体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