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省示范高中2019届高二联考(5月)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943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4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第三共和国总统就其才能而言,并非大多杰出的政客或政治家。假使以更精明能干的人充任法国总统,法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可能走向另一不同方向。共和派不信任那些声望很大的活动家,因为他们有能力恢复令人厌恶的君主制度。共和派通过修宪使总统的权力缩小,总统渐渐不能行使重要职权。第三共和国宪法对宪法修正案的提出并无任何限制,总统或各部部长均可提出宪法修正案。议会两院的任何一院也可提出宪法修正案。1884年曾通过一个宪法修正案,规定共和政体不能提出修改。在修正不多的情形下,宪法还能适应较长时期的社会需要,是因为它有习惯的持续发展。在法国第三共和国的宪法中,虽规定有内阁,但内阁如何运用,内阁总理地位如何,则都靠习惯的发展。总统不得连任,总统不成为议会讨论的对象等也都是习惯的产物,并非法律的规定。1875年宪法以其简要精练随社会形势的发展而被灵活运用,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政治形势。

——摘编自游盛华《从1875年宪法看第三共和国政治生活》

材料反映了近代世界政治的若干现象,请从任一视角提炼历史现象,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这一现象。(要求:评价须史论结合,论证辩证全面)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秀全写了许多文章,如《幼学诗》《天父诗》等,在书中有如下一些言论:“我差尔主下凡做天王,他出一言是旨,是天命,尔等要遵守”,“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各王驾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

——摘编自《太平天国印书》

材料二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如下一些论述: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孙中山指出: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命风潮自此萌芽矣”。
孙中山认为,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

——摘编自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礼大会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宣扬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为“维护共和”所做的努力。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师范教育制度都得到确立与发展,师资培养模式最终定望。虽然各国师范教育确立的过程各有特点,但近代西方师范教育的发展大致走过了相同的道路。在各国由初级教育到中级教育普及的过程中,师范教育的层次得到不断提升。师范教育最初是单性别的,面向男性,后人们认识到女子担任教师(尤其是初等教育教师)的潜力及优势,逐步面向女性,使得女子师范教育发展较快,师范生中女性比例不断提高。办学者也由私人出资到以公办为主,培训内容逐步扩展。近代西方师范教育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公立、免费等原则,在当代认为世界上被绝大多数国家所遵循。

——摘编自李先军、杨汉麟《近代西方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材料二  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开始。师范馆是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为保障生源,培育急需人才,师范生免交学费。同年清廷在日本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制定了壬寅学制,规定每所高等学堂要附设师范学堂,以培养中学堂教员为目的,并按照《京师大学堂师范章程》办理。一年后,清廷制定《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规定各优级学堂的具体办学标准,敦促各省城设优级师范学堂,旨在培养中学堂教员及管理员。此外,师范教育开创了实习制度,优级师范学堂可附设小学堂和中学堂,既方便了学生实习,又留有研究和实践教学方法之用。

——摘编自王璞、洪雪《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及其特质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师范教育制度最终得以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单选题(共18题)

4.
“雅典人可以制服任何声望和权势都很大的领袖人物,使他们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成为特殊的公民。”对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解析合理的是,古代雅典
A.城邦法律成为决策的唯一依据
B.公民大会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C.陶片放逐法利于防范个人专权
D.直接民主保证了平民参政权
5.
即使在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也曾有记载说“那些漠视和怀疑宗教教义的无神论者和那些不敬重神灵的人,城邦都应当马上定他们的罪”。这一现象说明
A.雅典公民大会未掌握最高权力
B.雅典民主政治一直处于萌芽阶段
C.雅典公民没有言论自由的权利
D.雅典社会弥漫着宗教神权色彩
6.
罗马法中规定:如果货主的物品在船上、车上旅馆或货栈中被盗或受到损害,可以对业主提起“盗窃之诉”或“损害之诉”,业主对此应承担法律责任。这说明古代罗马
A.严禁业主发生自盗行为
B.禁止对私有财产的侵占
C.注重规范诚信贸易行为
D.注重维护贸易活动安全
7.
有学者认为,罗马法诚然为贵族进一步压迫农民提供借口,但“不管怎样,实施这种绝对不承认封建关系并充分预料到现代私有制的法律,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该观点
A.认为罗马法的民主成分较少
B.强调罗马法的局限性不明显
C.客观地评价了罗马法的影响
D.指出罗马法适用于封建社会
8.
“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基于此,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规定
A.总统享有最大的行政权力
B.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机制
C.民主党与共和党联合执政
D.国会是国家真正权力中心
9.
1871年,德意志帝国联邦议会的职权包括审查法案及其调整各邦与帝国间的关系,并作为最高的上诉机关。其议员共有58人,其中普鲁士代表占17席。依照帝国宪法规定,在联邦议会中只要有14票反对,就可以否决任何一个议案。这一制度设计
A.削弱了联邦议会立法权威
B.破坏了联邦制的政治框架
C.体现了国内政治力量格局
D.违背了民主法治发展潮流
10.
2001年5月9日的人民网曾报道,英国政府在5月8日发表声明称:“首相已经向女王阁下提出宣布解散议会的要求,女王也欣然表示她同意解散议会。议会将于5月14日解散,大选将于6月7日进行。”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解散议会须经英王形式认可
B.英王此举违反了法律规定
C.国家的实权掌握在英王手里
D.内阁实际上须对英王负责
11.
近代中国某一时期,不少进步人士意识到“凡是了解中国朝廷,了解包围和影响皇帝的那些人物”,是没有能力实行中国所需要的激烈改革的。材料旨在强调
A.列强侵略推动民族意识觉醒
B.中央政治权威遭到彻底否定
C.清廷应该及时调整治国策略
D.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统治
12.
1900年12月27日,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成立的临时政府发表告谕:限定5日内将各类军械进行上交,如逾期不交,一经查出,军械没收,私藏者一律斩首。这说明
A.列强强化对华殖民统治
B.清政府已完全屈服于列强
C.《辛丑条约》走向了落实
D.八国联军已准备发动战争
13.
近代中国,留欧学生李璜在一封信中写道:“近日和议席上,正提胶州事,吾国使者不及日人有钱有势,故现象颇不佳。”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
A.使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D.推动中国向外学习对象的变化
14.
据统计,“八七”会议后的三个月内,各地爆发的武装起义多达22次,但唯独***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获得了胜利,这一胜利代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方向。这主要是因为湘赣边秋收起义
A.提出了土地革命策略方针
B.首创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
C.打破了苏联革命道路束缚
D.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5.
下面是画家黄紫霞针对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创作的漫画《国军远征的第一把刺刀!》。该漫画反映了
A.中国抗战形势出现了好转
B.中国抗战走向了国际合作
C.日军合围中国的企图破灭
D.中国抗战已转入全面反攻
16.
史书记载,南朝的齐豫章王萧嶷为荆州刺史时,曾禁“二千石官长不与人为市”;萧梁时“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也”。这些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出南朝时期
A.官僚与商人的勾结
B.市坊制度开始瓦解
C.弃官从商现象严重
D.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17.
新航路开辟后,从亚洲输入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更是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
A.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
B.削弱了土耳其的实力
C.推动了工业革命爆发
D.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18.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兴办了一批大型军事工厂,同时规定其他省份调拨某军事局厂的产品,都需要支付全部或一部分工本费。如丁宝桢的四川机器局就强化了调拨产品计价的趋势。这种规定
A.使近代军用工业走出了困境
B.提升了四川在近代化中的地位
C.有利于缓解企业的经费压力
D.强化了军工产品市场化的趋势
19.
从1981年8月起,湖北在1520家预算内工业企业中实行了以基数加增长利润留成、全额利润留成、超计划利润留成、盈亏包干等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这些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A.开启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有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C.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使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丧失
20.
“它所代表的,不仅是新的科学理论取代旧的,而且要求人类对世界和人类本身进行再思考。更具体地说,它要求西方人抛弃那些得到最广泛把握和赞同的旧观念。”此处的“它”指的是
A.爱因斯坦相对论
B.牛顿的经典力学
C.普朗克的量子论
D.达尔文的进化论
21.
著名历史学者王安庆指出,在西方文化的挑战和民族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危机,于是探求伦理思想,从思想改革入手,这就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A.有贯通中西文化之倾向
B.积极应对西方挑战实现文化自强
C.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
D.希望改造传统文化挽救民族危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