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2019届高三三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9412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5/6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意大利威尼斯画派开创者乔瓦尼·贝利尼16世纪初的作品《诸神之宴》,描绘出诸神宴饮的欢乐场面。画面中,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是来自中国的青花瓷。贝利尼同时也经营着一家繁忙的作坊。

解说词是结合事物的图像、实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文辞,它通过对事物准确描述,使观众和听众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特征和意义等。结合所学历史知识,选取一个角度写一段对该画的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介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0年代,外国人评论说,“中国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它是乱七八糟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绘”。政府对内不能运用通货保护和发展本国经济,对外又不能利用币值的伸缩争取外汇的主动地位。中原大战后,地方实力派拥有的地方金融权是对抗或挑战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国民政府除努力加强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渗透外,还试图从经济上取得对地方的拉制权。国民政府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进行内战、维护国家机器运转,必然需要庞大的军政开支,庞大的财政赤字使国民政府在1935年前后陷入了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加之严重的国际形势影响,1935年11月,国民政府正式实施法币政策,实现了中国货币历史性的跨越。

——摘编自申成玉《试论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国内动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运动在英国广泛兴起。所谓和平主义,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应无条件禁止战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西方国家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被战时的宣传欺骗了;战争其实是由武器制造商发动起来的,德国并不是引起战争的真正原因;《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是过于苛刻了;民主制度毕竟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一方坚决不让对方给激怒,那就一定不会打起来。这就是当时人所持的一整套和平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既有真理又有误解。和平主义还另有其他根源,这在法国最为明显。……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因此法国采取的战略是防守性的,是要节省人力。如果发生战争,法国人希望主要是在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马奇诺防线内进行战斗。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西方国家出现“和平主义”思潮兴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和平主义”思潮对20世纪20、30年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中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以后,刘少奇较早地探索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等问题。1957年3月,他和许昌地委负责人谈话时,针对许昌地区有些农社牲畜集中喂养后出现瘦弱死亡现象指出:“将来牲口是要集中喂养的,现在还是分散喂养妤一些,分散喂养并不动摇集体所有制,是个经营方法问题。”4月,他对河北省委书记林铁说:“农业社要放弃集体喂养耕畜的方式。一搞合作化就实行集体喂养,没有经验就普遍推广这就搞冒了。分散喂养并不是倒退,因为所有制还是集体的,只是经营管理方式改变下。”这里他看到了集体所有制建立后如何去经营和巩国所有制的问题,其实质是集体所有制的具体经营形式,什么样的经营形式最符合当前所有制的需要,最能在当前所有制之下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姜长青《建国后刘少奇关于所有制问题的探索》

(1)根据材料,概括刘少奇在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方面的重要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少奇上述探索的重大意义。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时期,“国”为诸侯的封地,至春秋战国时代则为各争霸国,自秦统一六国,“国”即为王朝国家,直至清王朝灭亡。就“天下”而言,周时,天子之治域谓“天下”;至于秦汉一统,“天下”意味着凡朝政所及,无所不包。随着中国统治实体的扩大和国家政治影响范围的扩展,“天下”所涵盖的范国也在不断扩展。就地理概念而言,如果将各王朝直接或间接统辖的区域理解为古典的中国,那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诸如朝贡国、藩属国、西汉丝绸之路所及之地、佛教的发源地等虽不属王朝所辖区域,却构成“天下”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国”得到了扩展,对“天下”的认知和界定也得到进一步拓展。

——摘编自刘凤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

材料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严复认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在1912年《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章太炎在1907年发表的《中华民国解》一文中表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华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摘编自陈茁《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精英的国家观念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与“天下”观念的演变,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自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前后,“天下”“国”“民族”“中华”等被赋予的新的内涵,并分析这些观念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3.单选题(共8题)

6.
亚里士多德说,陶片放逐法之定立是为了防范那些权高位重者,而在该法出台后的前三年内,人们放逐的都是僭主的朋友。然而在第四年,它也被用于除去那些看起来过于强大的人。据此可知,亚里士多德强调了该法
A.维护民主制度的效果
B.打击精英人物的倾向
C.执行的盲目性随意性
D.防范僭主政治的无力
7.
1935年5月,胡适在一篇纪念五四运动的文章中凄然感叹,“这年头是‘五四运动’最不时髦的年头”,因为“‘五四运动’的意义是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使得个人解放,个人解放产出的政治哲学是所谓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这反映出
A.团结抗日已成为当时民众的共识
B.胡适主张五四精神要与时俱进
C.国民党文化专制引发知识界不满
D.个人主义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
8.
下图为中国财经报公布的2016年金砖五国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仍居世界经济主导地位
B.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
C.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金砖国家成为多极化格局的一极
9.
1830—1889年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推断,英国1830—1889年英国进口小麦、大麦、燕麦的重量(千夸特)/年均
年份
小麦
大麦
燕麦
1830—1839
3743
659
1494
1840—1849
10667
2182
1834
1850—1859
19326
3586
3523
1860—1869
33697
6894
6990
1870—1879
50406
11088
11938
1880—1889
70282
14849
14162
 
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
B.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
C.政策调整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D.科技进步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
10.
普法战争结束后不久,法国社会认为,是德国的教师打败或帮助打败了法国军队,因此,教育改革……被视为是一种“爱国主义责任”。1875年,为应对法德两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英国皇家科技发展与教学委员会主张在大学中设立科学博士学位。英法两国的教育改革本质上说明了
A.教育改革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B.教育改革促成世界市场的完善
C.英法在两次工业革命中都成果卓著
D.国家间竞争压力要求科技进步
11.
老百姓口中的“倒爷”一词广泛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是指一些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别,在市场上倒买倒卖有关商品进行牟利的人。“倒爷”的出现说明
A.经济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B.当时全国物资极度匮乏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
D.人们普遍接受市场经济
12.
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土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赞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D.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13.
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2016年,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编钟、琴瑟、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大量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出土文物冲击了《汉书》的史学价值
B.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多种史料互证
C.分析随葬品就能得到可靠的历史结论
D.不存在关于刘贺作为的客观历史叙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