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一些亚洲国家很担心,认为大国必然扩张。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在10年内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先从缅甸开始,陆续解决,解决后他们就放心了。”
(2)据材料二,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标志性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材料一: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一些亚洲国家很担心,认为大国必然扩张。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在10年内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先从缅甸开始,陆续解决,解决后他们就放心了。”
——宋风英《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
材料二: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提出了什么主张?该问题的解决对新中国外交有何重要意义?(2)据材料二,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标志性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3题)
2.
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古代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
A.设立公民大会 |
B.实行陶片放逐法 |
C.实行五百人会议 |
D.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
3.
罗马法规定:在买卖诉讼中,不明知而出售劣质木材之人,仅仅是依据买卖之诉承担对瑕疵差价的补偿责任。但如果是明知而隐瞒真相、欺骗买方,用劣质木材建造的房屋倒塌了,卖方就要承担全部房屋的赔偿责任。这反映出罗马法
A.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
B.蕴涵着诚信的行为要求 |
C.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
D.司法原则和程序不统一 |
4.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德意志帝国国会于1877年颁行《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1896年通过《民法典》,1897年通过《商法典》。这些法律
A. 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B. 说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C. 说明帝国国会有完整的立法权
D. 说明德意志帝国形成了完善的代议制
A. 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B. 说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C. 说明帝国国会有完整的立法权
D. 说明德意志帝国形成了完善的代议制
5.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其中第二次“大革命”的最大功绩是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7.
国民革命与俄国二月革命存在相似之处,主导方向是资本主义的,但又由于相似的国情,在革命中,无产阶级显示出了惊人的能量,而最后革命的领导权都落入资产阶级之手,而接下来中国确实是走了十月革命的道路。中国走的“十月革命的道路”
A. 指导中国的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
B. 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C. 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D.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
A. 指导中国的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
B. 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C. 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D.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
8.
江泽民指出:“(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文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这种制度”是指中国的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民主集中制度 |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9.
1981年,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1986年,中国政府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在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由此可知
A.联合国维和事务离不开中国参与 |
B.中国在努力构建新型区域关系 |
C.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
D.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各项事务 |
10.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 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 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 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 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A. 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 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 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 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11.
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独立自主倾向日益明显,不愿再充当美国的“小伙计”,在对外政策上与美国的分歧进一步明朗化。这反映出
A.世界多极化趋势凸显 |
B.欧日反美新同盟建立 |
C.美国政治霸主地位丧失 |
D.世界政治格局根本转变 |
12.
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利。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
A.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
B.中国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
C.政治多极化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
D.新兴国家将极大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 |
13.
1933年美国出现了推行蓝鹰运动的高潮。在波士顿,市长率领10万名学生聚集在市中心宣誓:“做守法市民,为国效力,只到有蓝鹰标识的地方购物。”到9月初,有200多万家企业签署了一揽子协议,领到了他们的蓝鹰标志。这一运动主要是为了
A.恢复银行和金融的正常秩序 |
B.减少农产品过剩以复苏农业 |
C.减少盲目生产以实现工业复兴 |
D.建立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 |
14.
1880年,美国95%的石油都是由标准石油公司提炼的。自美国有史以来,还从来没有一个企业能如此完全彻底地独霸过市场,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工厂制度的形成 |
B.自由竞争的加剧 |
C.垄断组织的出现 |
D.跨国公司的盛行 |
15.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为纠正错误,苏联实施的经济政策
A.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
B.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 |
C.使苏联经济快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
D.使苏联逐步走出经济大危机的阴影 |
16.
“依靠固定收入的人遭受了货币购买力下降的损失,而那些投身商业的人常常发家致富了……由传统社会经济关系确立的日常生活的确定性都被打碎了。”出现这种情形,是由于( )
A.商业革命 | B.价格革命 | C.圈地运动 | D.重商主义 |
17.
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
B. “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 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A. “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
B. “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 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18.
《周礼·考工记》载:“矢人为矢,鍭矢,参分。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参分其长,而杀其一。五分其长,而羽其一。以其笴厚为之羽深。”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 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 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A. 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 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19.
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法币的发行
A.维持了银本位制 |
B.维持了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 |
C.加速了白银外流的现象 |
D.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
20.
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主要表现为
A.利用市场手段恢复国民经济 |
B.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
C.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 |
21.
梁启超为李鸿章作传,说:“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下列材料体现“惜李之识”的是
A.“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 |
B.“是役也,李鸿章之事,记者不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兴盛之理” |
C.“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 |
D.“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故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 |
22.
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