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暑假第一次返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9404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和古罗马的法律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思想则以自然法为核心理论。……正如西塞罗所言:“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相一致的正确理性;它适用于所有人且不变而永恒,……对于真正的法律,其神圣性不可能被贬低,其合法性不可能被扭曲,其效力不可能被废止。”古罗马法学家将自然法称作自然的理性、普遍适用和永恒不变的正义,各国成文法的准则和依据。
(1)据材料一指出罗马法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有何积极进步的意义?
材料二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若失去了礼的指导,法不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还会成为危害天下的“虐法”。礼治具有以下特点:强调法律的从属地位,依靠礼的实施,耐心细致地教化,以理服人;强调人情是法律的核心,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触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强调执法的目的在于消除法律,“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式——法律,社会治理依重教育,将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公正,放在首位;强调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

——以上均摘自《中国古代法与罗马法的差异》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法律的几大重要特色,并分析该特色给中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3)试从国家主权归属的角度分析造成古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律原则不同的因素。
2.
材料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2.选择题(共1题)

3.“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我现在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3.单选题(共13题)

4.
17世纪末18世纪初,议会成为许多人升官发财的终南捷径,所以议员席位的价格也不断上涨。在一个地方,1689年8镑6先令8便士就可买得一个议员席位,但到1727年,一个伯爵为买一个议员席位却花了900镑。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 君主立宪有名无实
B. 议会为贵族所控制
C. 封建地主地位下降
D. 议会权力得到增强
5.
下图为中国古代丝织业分布变迁示意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分布丝路沿线
B.唐宋时期丝织业中心遍布黄河流域
C.元至清时丝织业中心均在长江流域
D.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影响丝织业分布
6.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7.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8.
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有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但是到了17世纪后,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在发展棉织业的同时却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非农业人口比重的提高抑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
B. 明清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压力下的一种经济变动
C. 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阻碍明清长途贸易的发展
D. 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明清时期农业的衰退
9.
为了解决土地兼并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如恢复“井田制”、抑制兼并等主张。下层民众在斗争中也提出现了“均”、“平”之类的思想,如唐末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宋朝农民起义提出的“均贫富”,明末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等。到了近代,洪秀全、孙中山、***也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B. 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
C. 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是巩固政权的必然要求
D. 土地公有、平均分配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0.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
A.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B.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11.
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
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
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
C.官吏的腐败贪污
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
12.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13.
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
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
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14.
中世纪罗马教廷炮制了一个被称为《君士坦丁赠礼》的文件,并以此作为教皇权力的凭证。长期以来人们—直信以为真,1440年,学者瓦拉证明该文件是伪造的。这一个案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是
A.要求取消宗教
B.否定教权主义解放人性
C.抨击神学禁欲主义
D.批判一切权威崇尚理性
15.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
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
16.
唐太宗时期规定,男20岁、女15岁为法定婚嫁年龄,“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这一规定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填空题(共4题)

17.
________的改革,使得雅典国家最终形成。
18.
《》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则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19.
________时期,私营商业兴起,官营局面被打破。
20.
清代________年间,粉彩瓷烧制技艺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选择题:(1道)

    单选题:(13道)

    填空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