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
2.
诵读红色书信,传承红色力量,一封封书信穿越时空,传递着先辈们的执着追求和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男在此为国作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育养学生,岁靡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忠孝二途,本非相悖,尽忠即所以尽孝也……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家书反映了闻一多怎样的家国情怀?当时进步学生提出了什么主张?
材料二 1937年11月,朱德的家信:我担负革命工作昼夜奔忙,十余年来坚(艰)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苦,决非虚语……进来转战华北,常处在敌人后方,一月之内二十九日行军作战……我决不能再顾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
材料三 1950年初,“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从现在起……团结一心,合力建设一个新兴的中国,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我们有充分的信念,我们是在朝着充满光明前途的大道上迈进,这个建设新中国的责任是要我们分担的。同学们,祖国在召唤我们,我们还犹豫什么?彷徨什么?我们该回去了。
材料一 男在此为国作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育养学生,岁靡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忠孝二途,本非相悖,尽忠即所以尽孝也……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1919年5月17日清华学子闻一多给父母的家书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家书反映了闻一多怎样的家国情怀?当时进步学生提出了什么主张?
材料二 1937年11月,朱德的家信:我担负革命工作昼夜奔忙,十余年来坚(艰)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苦,决非虚语……进来转战华北,常处在敌人后方,一月之内二十九日行军作战……我决不能再顾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
——据央视大型综艺《信·中国》首期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信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哪些优良传统?朱德“转战华北”有什么重大意义?材料三 1950年初,“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从现在起……团结一心,合力建设一个新兴的中国,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我们有充分的信念,我们是在朝着充满光明前途的大道上迈进,这个建设新中国的责任是要我们分担的。同学们,祖国在召唤我们,我们还犹豫什么?彷徨什么?我们该回去了。
——据央视大型综艺《信·中国》第三期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这封书信的历史背景。朱光亚在信中发出了什么倡议?
3.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有利于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土地相对太缺乏了,从这个角度看,哥伦布大交换是很大的恩惠,中国迫不及待地接收了它,原来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地,可以种植甘薯等作物。甘薯、玉蜀黍、大花生、烟草、辣椒、菠萝、腰果、树薯(木薯),所有这些都流入福建、广东,并逐渐传播至中国各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能想象,若没有成堆的辣椒,今天的川菜会是什么样子?
材料二 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自1868年起,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

材料三 1788年,革命的百年纪念近了,英国人开始仔细审视英国政治的现状。大洋的另一边,托马斯·潘恩于1776年1月发表《常识》,主张美国人为维护天赋权利而反抗,不仅是权利,而且是使命。美国人学到的这一课,当然没有在大西洋这一边被人忽视,特别是没有被那些一直评论美国独立战争的人忽视。
材料一 中国有利于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土地相对太缺乏了,从这个角度看,哥伦布大交换是很大的恩惠,中国迫不及待地接收了它,原来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地,可以种植甘薯等作物。甘薯、玉蜀黍、大花生、烟草、辣椒、菠萝、腰果、树薯(木薯),所有这些都流入福建、广东,并逐渐传播至中国各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能想象,若没有成堆的辣椒,今天的川菜会是什么样子?
——据《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哥伦布大交换”在中国起了什么作用?中华文明对“哥伦布大交换”做出了什么贡献?材料二 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自1868年起,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
——据《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什么事件导致1868年“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概括日本文明的特点。
材料三 1788年,革命的百年纪念近了,英国人开始仔细审视英国政治的现状。大洋的另一边,托马斯·潘恩于1776年1月发表《常识》,主张美国人为维护天赋权利而反抗,不仅是权利,而且是使命。美国人学到的这一课,当然没有在大西洋这一边被人忽视,特别是没有被那些一直评论美国独立战争的人忽视。
——据《英国史——帝国的命运》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潘恩的主张。美国独立战争对“大西洋这一边”的法国产生了什么影响?2.选择题- (共21题)
8.
1905年5月,依然被称为“老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袖衫,开始了首届西式运动会。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
A.是中国近代首所新式学校 |
B.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 |
C.创办于科举制度废除之后 |
D.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 |
10.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山东广播电台“齐鲁英烈谱”讲述了王尽美的革命事迹。他取名“尽美”表达了
A.坚定献身革命的信念 |
B.投身家乡建设的豪情 |
C.追求个人幸福的愿望 |
D.抗击外地入侵的决心 |
12.
十七世纪以前,中国土布大量输往欧美;到十八世纪,情形完全变了,土布失去了输出的机会,洋布却大量涌进中国。这是因为
A.第一次工业革命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第二次工业革命 |
D.《马关条约》签订 |
13.
《申报》评论道: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铁舰钢舰,其大倍于日本,其数亦多于日本,而又设机器局以制枪械……十余年来,旧观顿改。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民用工业远超日本 |
B.近代军事工业发展 |
C.海上交通运输发达 |
D.旧式兵器全部淘汰 |
14.
1984年以来,潍坊国际风筝会从举办小型工业品展销到召开鲁台经贸洽谈会、中日韩产业博览会,从政府主办到市场化运作。这反映出潍坊国际风筝会
A.以交流风筝文化作为惟一目的 |
B.是汪辜会谈的重要成果 |
C.是潍坊市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 |
D.是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 |
17.
1972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用一个“友”字将尼克松访华的不同画面进行了巧妙呈现。尼克松访华


A.促成了朝鲜战争停战 |
B.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 |
C.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
D.确立了中美同盟关系 |
20.
17世纪,欧洲国家对俄国非常陌生,一位法国官员竟然给已经去世了12年的沙皇寄了一封信。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A.彼得一世改革 |
B.《共产党宣言》发表 |
C.1861年改革 |
D.《凡尔赛条约》签订 |
2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各国争相提高关税,世界贸易锐减2/3。这说明经济危机
A.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
B.提高了国家竞争力 |
C.加速了资本主义灭亡 |
D.阻碍了经济全球化 |
23.
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美上流餐厅以棕榈心沙拉为特色,人们竭尽所能地在亚马孙河上游搜索做这种沙拉的原料。这种行为
A.破坏了自然环境 |
B.造成了人口问题 |
C.导致了普遍饥荒 |
D.引发了温室效应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9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