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和民族的统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 史十五讲》
材料三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上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实行的目的。
(2)材料二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主要是指什么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在秦朝时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认识。
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和革命运动才能挽救民族危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 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群众爱国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一场空前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它与新文化运动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它把救亡与启蒙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五四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去追求进步和光明。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文中“本志”是指《 》(杂志)。文中的“德先生”及“赛先生”分别指 和 。
(2)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作为青年学生应继承发扬哪些“五四精神”?
欧洲的一体化与欧洲各国的利益密切相关。在这一进程中,英国一直扮演着三心二意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戴高乐想要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激起法国的民族自信心,就不能不寻求合作和支持的力量。处于下坡态势的法国,单靠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实现复兴和强大……因此,他提出了建立“欧洲人的欧洲”的主张。
——摘编自孙建霞《探析20世纪50~60年代戴高乐的欧洲战略》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英国议会对欧洲一体化不感兴趣。欧共体成立后,英联邦国家纷纷独立,采取了独立的政治经济政策,英国失去在英联邦中的贸易统治地位;而英国经济不振,远远落后于欧共体国家。这种情况迫使英国重新审视其对欧共体的政策。
——摘编自李世安《英国议会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的政策与措施》
材料三 英国的离开引发的消极影响,会打击其他欧盟成员国对欧洲一体化发展的信心;从长远看,无论英国最终是否离开欧盟.英国脱欧这一事件都迫使欧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制度结构,从这一点来看,英国脱欧也为欧盟接下来的制度改革提供了机遇,为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摘编自巩潇泫、贺之果《英国脱欧对欧盟行为体角色的影响分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戴高乐关于欧洲复兴的主张及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其态度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英国脱欧对欧盟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英国与欧共体(欧盟)关系的主要因素。
2.选择题- (共21题)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
A.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 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 |
C.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 D.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需要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成果 |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 |
A.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气象一新 | B.十月革命使中国人民看到曙光 |
C.中共成立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 D.国共合作推动了大革命的兴起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
B.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
C.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 |
D.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
A.完全无力与外国的企业抗衡 | B.达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
C.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 | D.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 |
A.促成了“一国两制” | B.消除了两岸隔阂 |
C.发展了“九二共识” | D.彰显了民族亲情 |
A.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 B.表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
C.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 D.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
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D.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
| 姓名 | ▲ |
生卒年月 | 1924~1986 | |
身份 | 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两弹元勋” | |
荣誉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
成就 | 领导设计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 |
评价 |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
A.王进喜 | B.邓稼先 |
C.袁隆平 | D.屠呦呦 |
A.中央集权 | B.地方分权 |
C.分权制衡 | D.联邦制 |
A.《权利法案》 | B.《人权宣言》 |
C.《共产党宣言》 |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项目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美国 |
19世纪中期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 1 | 2 | 4 | 3 |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 1.3 | 1.9 | 4.6 | 8.1 |
1913年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 3 | 4 | 2 | 1 |
A.美、德实力变化主要是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 |
B.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工业跨越式的发展 |
C.美、德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最早成为工业国家 |
D.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开展工业革命较晚 |
A.一战爆发之后,意大利参加了协约国集团作战 |
B.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凡尔登展开了血战 |
C.一战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不义之战 |
D.一战中,交战国使用了坦克和潜艇等新式武器 |
A.土地改革政策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新经济政策 | D.社会主义工业化 |

A.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 | B.冷战思维仍然影响着国际关系 |
C.美苏争霸,美国仍然处于上风 | D.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 |
A.加入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方差距 |
B.全球化日益加深人们对世界的理性认识 |
C.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 |
D.发展中国家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 |
3.填空题- (共3题)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1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