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第二中学2019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931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18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终极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斗争而不致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美苏关系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准则。这最低限度共同利益就是避免美苏战争,而最低限度共同准则是在冷战对抗中(特别是在危机期间)将避免美苏战争放在最优先地位。它们先是作为心照不宣的默契,即法国大学者阿隆所说的“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

——摘编自牛军《战略的魔咒:冷战时期的美国大战略研究》

材料提及一则关于美苏冷战思考的案例,其中蕴含了诸多的观点,从材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光绪初年以前,民间灾赈几乎都是局限于本地,即由灾区本地的绅富教济本地的贫民。光绪初年,陕西、河南爆发了历史罕见的大旱灾,从187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79年,历时三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波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江西东部、四川北部。面对大量涌入的灾民,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灾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谢家福等著名的社会救济人士,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救济机构,在山东、苏淞、河南、山西各地开展救济,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绘制了《河南奇荒血泪图》进行宣传,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

——摘编自余新忠《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救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救助与古代社会救助相比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若从古都变迁的轨迹看,西安,洛阳,开封成横线排列在我国中部,恰好都在渭河——黄河南岸,是古代中原的腹心地区,也是先秦至唐中叶各王朝都城的基本所在区域:而北京则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居古代中原的边缘,唐中叶以后,北方战乱时间较长,人口大量减少,经济日且萧条。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比较安宁,经济发展因北方人民避乱迁入而大大加快。开封居黄河与大远河交汇处,比校靠近江淮地区,因此唐以后终于取代西安和洛阳,成为统一王朝都城。元朝和清朝都是边疆民族入主中原以后建立的朝代,两朝都是先取北京,再取华北,在定都北京后统一全国的。此外,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来说,北京更贴近他们的故乡,便于保持与故乡的联系,以便保留一条退路

——摘编自吴松弟《中国古代都城》

1912﹣1949年间中国首都的变动
定(迁)都时间
概况
1912年1月
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4月
2月2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4月,中华民国移都北京。
1927年4月
4月14日,国民党中央通过决议:建都南京,成立国民政府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37年12月
11月19日,《国民政府移脏重庆宣言》发布;12月1日,重庆正式成为中国战时首都。
1946年5月
4月23日,重庆国民政府决定还都南京;5月5日,国民政府首都迁回南京。
1949年9月
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将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据孙宅瓶、蒋顺兴《民国迁都纪实》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趋势,分析说明影响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归纳1912﹣1949年间中国首都变动的特点。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评述1937年和1949年中国首都的变动。

3.单选题(共17题)

4.
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
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
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
雅典舰队的水手和战士主要是由贫穷公民组成的,他们是民主制度的坚定捍卫者。公元前411年贵族寡头派桑德等利用舰队征伐西西里远离雅典的机会,在公民大会上取得多数票而废止了雅典的民主制度。据此可知,当时雅典
A.平民政治地位极其低下
B.民主制度存在隐患
C.公民大会不能代表民意
D.废除民主制乃众望所归
6.
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对公共文化活动中的节日庆典、戏剧表演、竞技比赛等捐助,如支付戏剧表演的舞台设置和服装费用等,富裕公民借此可以赢得尊重和名声,甚至是政治资本。这说明当时
A.社会普遍追逐名利
B.雅典民主的实质是贵族统治
C.公民贫富分化严重
D.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平衡性
7.
下图为《民法大全》中所载的古罗马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论述。其意在强调
A.人的自然权利是平等的
B.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奴隶制度违背法的精神
D.法律具有至高权威性
8.
德意志帝国统治期间,教师们常将自己看做是训练场上的军官,商人们自豪地向人们展示其后备役的军官证,中产阶级则把军事阶层当做是社会的最高层。这反映了德国
A.民主政治的缺失
B.军事实力的强大
C.历史传统的延续
D.对外扩张的企图
9.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其新修订的《土地条例》中明确规定:“凡合法土地所有人在法令限制的范围内,对于其所有土地有自由使用、收益和处分之权。地主须减低佃农租额及债务利息,佃农应向地主缴纳一定的租额。”这一规定旨在
A.推动农业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B.巩固和扩大陕甘宁根据地
C.保障农民利益,推动土地革命
D.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发展
10.
“百姓怕官”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常态。鸦片战争时,广东传出“百姓怕官,官怕洋鬼”的民谣。战后,广州民众成功地阻止英人入城,又有“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民谣。民谣的
A.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反清斗争
B.表明官民关系被彻底颠覆
C.说明清政府利用民众反侵略
D.说明民众成为反侵略主力
11.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图“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变化原因的理解准确的是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B.“工农武装割据”的开展
C.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2.
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包括军事援助)财政支出共483.04亿元,占年均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5%,远高于美、苏两国。据统计,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接收的援助约占80%,排第二位的非洲国家约占13%—15%。这反映出中国的对外援助
A.强调经济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贏
B.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的影响
C.立足于经济高速发展这一基础
D.遵循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
13.
1962年10月27日,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中最严重的事件:一架美国U-2飞机被击落,驾驶员当场毙命。事发后,赫鲁晓夫紧急命令苏联驻古巴最高军事长官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肯尼迪则拒绝了美国部分强硬派军官提出的进行报复的要求。这表明当时
A.美苏两国实力相当
B.美苏两国领导人已达成和解
C.冷战重心仍在欧洲
D.避免战争符合美苏两国利益
14.
1969年,联邦德国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革命”采取务实、强硬、灵活的外交政策,通过美国来影响世界,与西欧既联合又斗争。2009年,美国推出外交“新规”,否定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上述现象体现出
A.冷战的阴影卷土重来
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失败
15.
中国古代的私营商业立法主要集中在对集市的管理上,具体表现为集市的设置和日常管理、商品的种类和质量、严禁欺诈和欺行霸市等方面。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政府力图保护私营商业
B.私营工商业超过官营
C.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立法
D.用法律规范商业行为
16.
管仲认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决定民众生死)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故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这体现了
A.重农抑商的政策
B.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C.以农促商的理念
D.“工商皆本”的主张
17.
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A.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B.实现了贸易中心地理转移
C.引发了1789年的法国革命
D.促成了西欧的“价格革命”
18.
1937年四民政府对民营商业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增至25.78亿元、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厂矿,国民政府扶持民营矿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民族资本总膨胀
B.服务战时形势的需耍
C.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19.
1920年后,中国的棉花进口量猛增,开始由出超转为入超。1931年棉花进口量高达465万担,人超值达1.52亿关两。从1922年开始,粮食贸易由出超转为人超,1923-1927年间粮食人超量年均3842万担。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B.一战后列强加紧了资本输出
C.中国的外贸由出超转为入超
D.中国关税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20.
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部分数据情况。据此可知
A.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上升
B.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
D.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