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北宋初,君臣讨论国家长治久安之策。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宰相赵普对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1)是关于自治、非集权、多样性的宪制安排。制定一部有严格修改程序的宪法,在全国政府与各构成单位(州、省、邦)之间分割国家权力;各构成单位人民有自治或自组织权。
(3)绝大多数联邦国家的构成单位都有自己的宪法,规定自己的政府组织形式。
1787年宪法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建立之初和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共同问题及可能带来的结果。
(2)据材料一、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弊端。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北宋有何不同?有何优点?
材料一:北宋初,君臣讨论国家长治久安之策。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宰相赵普对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邦联条例》规定:邦联名称为美利坚合众国;各州保留它们的主权、自由和独立;邦联只设国会作为中央权力机构;各州派2至7人为国会代表,各州只有一票表决权;凡有关宣战、缔约、举债、召集军队和任命总司令等类重大事项的决定,均需要取得至少9个州的同意;等等。邦联无权向各州征税和管理各州的贸易。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四: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制是一种多中心的复合共和制:(1)是关于自治、非集权、多样性的宪制安排。制定一部有严格修改程序的宪法,在全国政府与各构成单位(州、省、邦)之间分割国家权力;各构成单位人民有自治或自组织权。
(3)绝大多数联邦国家的构成单位都有自己的宪法,规定自己的政府组织形式。
1787年宪法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建立之初和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共同问题及可能带来的结果。
(2)据材料一、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弊端。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北宋有何不同?有何优点?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夏的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同夏朝相比,秦的制度有何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的影响。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政体的变动及主要原因。
材料一: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
材料二: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①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②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天之义,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瞑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材料四: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的诏书(原件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夏的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同夏朝相比,秦的制度有何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的影响。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政体的变动及主要原因。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1955年,在这里(万隆——引者注)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1)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3)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的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
1955年,在这里(万隆——引者注)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1)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3)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的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
2.单选题- (共20题)
4.
“当梭伦一成为局势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所说的梭伦改革措施是
A.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
B.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
C.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
D.废除债奴制 |
5.
19世纪英国法学者亨利·梅因在《古代史》一书中写道:“罗马人不爱万民法,正像他不爱外国人一样,因为万民法是从这些外国的制度中来的,并且是为了外国人的利益而制定的。”这表明万民法适用于
A.罗马境内公民和非公民 |
B.罗马共和国的女性公民 |
C.罗马共和国的男性公民 |
D.罗马帝国内的非自由民 |
6.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权利法案》)此项规定意味着
A.国王的权力开始小于议会 |
B.国王的行政权受到限制 |
C.内阁制正式形成 |
D.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大增 |
7.
1875年1月30日,法国国民会议以一票的多数通过了大学教师瓦隆提出的政权组织法,间接承认法国为共和国,而当时738名代表中仅有200人赞成民主制。反映了
A.共和政体的确立艰难曲折 |
B.民主政治是发展潮流 |
C.保皇派在斗争中彻底失败 |
D.法国政体极不完善 |
8.
“12月13日,他和家人曾来我们的难民营寻求庇护,两天后他与其他的人回到自己的村庄寻找一点米粮,正好碰上几个日军士兵在搜索中国士兵,他们说这个青年农民是个兵,所以应该处决,试图以军刀砍下他的头,但是他的又高又厚的棉袍衣领减弱了若干刀力,日本人留下他慢慢去死,这个农民在1938年元旦死亡。”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潘家峪惨案 |
B.南京大屠杀 |
C.温家套惨案 |
D.旅顺惨案 |
10.
下图所示的房子是遵义会议的遗址。下列选项属于该会议的内容错误是


A.纠正博古等人的“右”倾军事路线错误 |
B.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
C.挽救了中国共产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
D.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
11.
“近年来东省办理洋务交涉,多以迁就了事;每接彼族指拿之信,大半逢迎教士,曲从其意。彼族得步进步,其气愈骄,动辄挟制,反谓虐待教民。”(《义和团档案史料》)据材料,义和团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教会欺压中国老百姓 |
B.清政府的残酷剥削 |
C.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
D.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
12.
“朝鲜……当天朝加兵之日,则遣使于清国,告其所以伐朝鲜之故;若清国必出援兵,则可并清而伐之。”(《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材料说明
A.清政府不会出兵朝鲜 |
B.日本的战争行为受到西方支持 |
C.日本想清朝共同侵略朝鲜 |
D.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
13.
“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今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我本人也极感同情。”(P·芮恩斯《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材料描述的运动
A.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
B.因中国拒签和约引起的 |
C.由中共直接领导 |
D.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
14.
“不论他们停留在某一占领地区的时间多么长,那里的景况总是和平的满足的;只有在那些他们停留时间很短就马上撤走的地区,由于清军或趁火打劫的地痞流氓与成群结队的土匪强盗接踵而至,才遭到破坏毁灭。以上就是我的亲身体验。”下列选项对材料所描述事件的分析评价正确的是
A.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 |
B.提出过符合当时世界潮流的主张 |
C.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
D.结束了2000多年封建帝制 |
15.
(题文)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罗斯福认为( )
A.中国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 B.美国对中国的支持至关重要 |
C.俄国支持我国抗战非常重要 | D.没有中国,战争就不会胜利 |
16.
1949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失守前要求各国大使馆先迁往广州,而后再迁往台湾,但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则受美国国务院之命留南京观望数月。美国此举
A.有试探新政权外交政策的意图 |
B.意在表明国民政府已失去了民心 |
C.试图争取中国共产党人的好感 |
D.顺应了解放战争大局已定的现实 |
17.
“尽快地开始在工厂里选举罢工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的代表将组织工人代表苏维埃,它将负担起组织运动的任务,并建立临时革命政府。”(《世界帝国主义战争期间的布尔什维克党》)材料描述的是
A.十月革命 |
B.1905年革命 |
C.巴黎公社 |
D.二月革命 |
18.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政治上发展民主”直接体现在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B.实现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C.提出实施“一国两制”方针 |
D.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9.
在某次国际会议召开期间,美国捏造谎言,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对远东地区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大力制造他国对中国的恐惧和怀疑。符合此次会议主旨的是
A.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寻求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
C.探索亚非人民的联合自强 |
D.为港澳回归寻求国际支持 |
20.
“在布拉克本,停止运转的织机超过7,000台,几乎有14,000人要靠慈善机关救济,而当地人口总共才21,000人。……全城景况凄惨万分。穷人濒于饿死,各阶层居民都苦于时运不济。”(《泰晤士报》1826年4月4日)材料描述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
B.早期三大工人运动带来的 |
C.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 |
D.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条件 |
21.
“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孙中山选集》上卷”)孙中山的“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真正结果是
A.民生主义得到了实现 |
B.实现了真正的民权 |
C.建立了中华民国 |
D.国家获得了独立 |
22.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诀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最先实践材料所反映思想的国家是
A.德国 |
B.法国 |
C.美国 |
D.英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