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安徽省太和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924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3/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是衡量时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是否健康的关键所在,是良好的社会制度规范与政治环境的保障,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也是民主与法制建立、发展、完善的演变过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一位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
材料二:“……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古罗马《民法大全》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观察下面三幅图

(1)古希腊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设对后世的借鉴意义。
(2)材料二反映出罗马法的哪些特点?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法获得重大发展,请指出其发展的政治和经济根源。
(3)说说每一幅图反映当时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2.
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图1、2和图3、4,提炼两项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
——摘编自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二:在欧洲的启蒙时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为百科全书学派普遍叫好,认为铲除了贵族的世袭制,每个人靠自己的本事,“学而优则仕”。
——摘编自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三: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据伏尔泰所著《哲学词典》载:1648年,路易十四接见了随耶稣会士赴欧的中国人沈宗福,沈宗福向路易十四献上由在华耶稣会士所译的拉丁文《四库直译》的手稿,这就是后来1687年出版的巴黎官刊本《中国哲人孔子,以拉丁文编写的中国人的学说》。
材料四:工业文化的背景是雄厚的物质力量和以“普济众生”为己任的基督教精神,所以这种文化的特点是阳刚文化、强力文化,它是进取性的,是出击性的。因为是出击性的,所以它要输出他们的文化,首先是他们的宗教文化,即基督教文化。
——摘编自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1)说明出现材料一中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口号”的社会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百科全书派的主张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说明“中国的科举制度为百科全书学派普遍叫好”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联系17、18世纪西方与中国的社会状况,以“西学与中学”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要求: 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60字左右。

2.单选题(共14题)

4.
亚里士多德说:“梭伦的政体在三个方面最具民主色彩,一是不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贷,再就是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第三则是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申诉。据说,因此群众有了力量。民众既然在表决方面是主人,也就是政体的主人。”材料认为“梭伦政体”的突出贡献是
A.冲击了贵族相互保护的习俗
B.发展了雅典公民的平等观念
C.强化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D.增强了剥削奴隶及异邦人的意识
5.
《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死者的财产须按其遗嘱处理;如无遗嘱又无继承人,由其最近父系亲属继承;若无父系近亲可由同氏族成员继承。《十二铜表法》中这一规定是为了(  )
A.维护女性公民的利益B.给外邦人以适当的法律保障
C.保留有习惯法的内容D.限制高利贷的行为
6.
(题文)史学家韦尔斯指出:“这种先把市民权扩展到一些易于控制的城市,继而又扩展到全国的做法,是罗马发展过程中一个很特别的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总是征服者被自己所征服的民族同化的情况,作为征服者的罗马人同化了被自己征服的民族。”这表明
A.罗马法的实质是市民权
B.罗马法的拓展捍卫了罗马文明的延续
C.万民法是市民权的扩展
D.罗马的武力征服属于法律征服
7.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写到:“对我来说,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和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有朝一日使我们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们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其主要阐述的是(  )
A.民主和专制的矛盾B.民主和自由的矛盾
C.革命和民主的冲突D.自由和专制的冲突
8.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于国王的存废。英国人经历了反抗国王、处死国王、请回国王和“进口”国王的不同选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出英国政治缺乏民主传统
B.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C.反映英国代议制不断完善过程
D.反映了君权神授被君权民授取代
9.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B. 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C. 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D. 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10.
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 )
A.皇室权威更趋强化B.社会流动更趋频繁
C.世俗文化蓬勃发展D.货币经济地位提高
11.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西班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这些现象对西班牙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
B.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C.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
D.提升了西班牙的国际地位
12.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涌入世界市场。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象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①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②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
③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④中国的冶金技术相对落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
下图反映了英国1720年到1806年间棉花进口和生铁产量变化情况,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比例相同B.英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尤为迅速
C.重商主义政策被彻底打破废除D.棉纺织业和钢铁工业发展迅速
14.
阅读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三种商品份额图》。英国出现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①1832年改革完善英国代议制 ②工业革命增强工业生产能力 ③自由放任政策促进外贸发展 ④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其市场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15.
西方启蒙思想家将可能作恶的权力称为“无赖”“非天使”“有限理性”等,核心指向一点:即认为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他们主张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真正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
16.
中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做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因为这场运动
A.教会权威遭到理性否定
B.构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
C.促进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
D.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17.
唐朝魏征主持编纂的《隋书•经籍志》是按照经、史、子、集、道、佛六家来编纂书目,“经、史、子、集”的架构初步形成,以后的人就按照这个框架形成“经、史、子、集”四分法。到清朝修《四库全书》时,人们则完全按照这个标准进行。据此推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属于( )
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