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79230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3/1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权利法案》重申了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这一古老的思想,还规定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最高法。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在继承古罗马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况不同,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并一直沿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向前发展。英国没有统一的宪法典,三百多年来,一直以自己“无宪法”但有发达的宪政的迷人风彩彪炳于世。一些基本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援用了几百年,一直未宣布废弃它们,英国“新的政治设施总是兴建于旧设施的基础之上。”

——整理自夏新华《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

材料二 纵观美国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尚居绝对优势。16世纪末尼德兰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联省共和国”,实际上是商业资产阶级和贵族联盟的寡头统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也仅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1787宪法则创立了新的政体,第一条第九项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人民代表机构有权罢免总统。

——摘编自《评美国1787年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宪法文化的特征,并说明《权利法案》确立的宪政原则。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新的政体”的进步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出台的背景以及宪法确立的“新政体”与英国政体的相同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对外商战”和“对内振商”的内外夹击下,商人主导了1904~1911年间的“收回利权运动”和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1910年,日本和美国的实业团主动向中国商会提出访华要求,并经中国商会的邀请来华访问。1915年,中国实业国开始了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实业界人士为主、有组织的走出国门的民间经济外交活动。北洋政府认为中国实业团访美“虽系国家交际上应有之酬昨,亦国民外交上难得之遭逢。”在抵制“二十一条”活动中,商人团体上书北京政府,宣布“举国商民誓不承认”。巴黎和会期间,民间经济外交迫使中国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基于主动参与外交的价值认同,上海成立了“中华民国全国各界联合会”。

——摘编自于文浩《近代中国民间经济外交观念的发展演变及特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至民国初年民间经济外交的特点。
材料二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苏联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中国必须调整自己的安全战略。这种战略调整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缓和中美关系来对抗苏联的威胁,避免两面作战的危险局面。……***多次表命中国安全形势的变化和安会战略的调整是导致中美两国接近的最重要原因。他在1973年2月在会见基辛格时说:我们两家处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1975年12月,***在会见美国总统福特时也指出,中美联合对付苏联是君子协定

——摘编自《中美关系缓和的所角度分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缓和对中国的影响。

2.单选题(共25题)

3.
富人抗议说,梭伦的措施就是赤裸裸的非法没收;激进分子则抱怨说,梭伦没有重新分配土地。但是人们都一致同意,梭伦的改革将雅典从革命中拯救了出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富人”指的是通过海外贸易获得财富的工商业奴隶主
B.梭伦用中庸之道的变法化解了暴力革命
C.梭伦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从此确立
D.土地问题是梭伦改革的核心问题
4.
古代希腊城邦形成初期,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一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入公民团队。由此可见,古代希腊
A.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
B.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
C.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D.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
5.
苏格拉底说:“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可见苏格拉底
A.认识到雅典政治制度的弊端
B.宣传“知识就是美德”
C.试图重建雅典道德价值观
D.强调统治要顺应民心
6.
历史探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亦有别。下列探究步骤及论证方法相对严谨的是
A.A
B.B
C.C
D.D
7.
罗马法规定,在婚姻存续期间,丈夫是嫁资名义上的所有人,对嫁资享有管理使用权。在离婚时,妻子享有请求返还嫁资的绝对权利。这表明罗马法
A.促使婚姻更稳定
B.以习惯法为基础
C.彰显了公平正义
D.实现了男女平等
8.
1702年某国国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国王厌恶占多数席位的某党派,于是解除了某党派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另一党派人。这种情况发生在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9.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形成重大的压力。中等阶级要求变革,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相称,希望在“有产”的同时也要“有权”。于是,英国
A.发生了“光荣革命”
B.颁布了《权利法案》
C.形成了责任内阁制度
D.改革了议会选举制度
10.
下图为某学生在学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单元所做的课堂笔记。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共和之路举步维艰
B.虚位君主统而不治
C.国家权力间制约与平衡
D.议会粉饰君主专制
11.
美国东部时间2016年11月9日凌晨1:40,第58届总统选举初步结果揭晓,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赢得总统选举。这说明唐纳德·特朗普将在宣誓就职之后
A.成为国家元首、国会首脑和军队总司令
B.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C.有权增加参、众两院共和党人的席位
D.有权随意替换最高法院大法官
12.
有人评价某宪法是“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的宪法”,但同时这又是一部充满着妥协和智慧的宪法,在这一宪法下,国家成为“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由此可知,该宪法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拿破仑法典》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3.
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中共党史从何处讲起,这是一直为学界讨论的问题。***认为,“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是中国革命阶段发展的产物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
D.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
14.
“……所以虽在美、法革命之后,洪(秀全)杨(秀清)诸人依然不脱以前帝王思想的旧习,他们只知援用西方基督教的粗迹牢笼愚民,却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建新基。”材料着重揭示太平天国
A.利用拜上帝教支撑政权
B.利用“中体西用”思想建立政权
C.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
D.未认识到革新政体的重要性
15.
下图是1933年和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份比例的情况,这一变化说明了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中国革命性质的重大改变
C.中共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
D.建立新型民主政权的尝试
16.
有学者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列强对中国侵略进入新的阶段,支持该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A.“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B.“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
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D.“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
17.
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
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D.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18.
一位解放军指挥员在诗中写道:“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雄师南下,跨陇海,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他描写的是
A.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了南京
B.刘邓大军组织发动淮海战役
C.晋冀鲁豫解放军跃进大别山
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19.
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该诏书
A.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
B.标志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C.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D.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
20.
据史料统计,从1938年底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曾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役近500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次数的一半左右,以伤亡101万人的代价消灭了日军近30万人。材料旨在说明
A.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在积极抗战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的主战场
D.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21.
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时人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D.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
22.
据统计,“民族”一词在1911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位243条,而到了1939年,则高达2369条;“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在1912年,1939年则达到了372条。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国民革命运动推动了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B.红军长征宣传了北上抗日主张
C.百团大战等捷报鼓舞了民众抗日的信心
D.全面抗战激发了空前爱国热情
23.
2018年,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新年贺词中说“新的一年里,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决心不会改变”。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
A.“和平统一”方针
B.“政治协商”制度
C.“一个中国”原则
D.“一国两制”构想
24.
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多达1.5亿多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采纳吸收其中的100多条。这一过程
A.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B.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愿望
C.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
D.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5.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B.分别标志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D.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
26.
下表是某一时期中央人民政府组成表。这表明
A.国共合作下的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组织形式
C.中共联合各方面共同创建新中国
D.新时期民主协商政治取得了实效
27.
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范。这表明我国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索中前进
B.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
C.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
D.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