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丰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7922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3/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1787年宪法的目标不是要建立一种由人民来进行统治的政府体制,也不是要建立一个由精英来进行统治的体制……美国1787年宪法中政府的体制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两个方面
——刘绪贻《美国通史》
材料三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漫画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何种政体形式?该政治形式最早是通过哪一个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的政治体制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表现。从学者的感慨中你可得到什么启示?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69年陈毅受***、周恩来委托主持四位“老帅务虚会”,全面深入地研究国际形势。他们提出了“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报告,全面分析了国际形势及美、苏在全球争霸的态势和重点。报告认为,珍宝岛事件的发生,并不意味着对方马上就要开始向中国大举进攻,原因是对方没有准备好,而且美苏目前最迫切最突出的是要安定欧洲,巩固欧洲,控制欧洲,它们争夺的重点仍然是在欧洲。珍宝岛事件并未改变这一基本战略格局,针对中国的战争目前还不会轻易发生。
——摘编自《试析新中国成立后***重大军事实践及思想》《军事历史》2008年第1期
材料二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很长时间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摘编自《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及中国外交成就。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
新世纪,国际格局从结构到组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地缘格局、战略关系和政治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料二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希望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历史必修一》(人民版2000年)

材料三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美国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以便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尤其是近一年来,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加之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美国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1)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列举欧洲走向联合过程的重大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主要特征。
(3)有人依据材料三的现象判断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怎样认识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2.单选题(共22题)

4.
从官职人员的选拔机制看,血缘政治逐渐被破解的过程也是社会进步的进程。下列项中能说明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①秦国的军功爵制
②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③隋唐的科举制
④梭伦的财产等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美国历史学者马文·佩里认为:雅典曾被恰如其分地形容为一个由业余人员组成的政府。下列内容能佐证上述观点有
①全体公民的直接民主
②自然法精神
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④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
在古雅典政治制度中,公民大会是唯一的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既制定法律、监督执法,又行使一部分司法权力,而行政权却相对式微,公民们热衷于参加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对行政事务则不感兴趣,以致许多行政吏员由奴隶充当。这说明古雅典
A.民主政治处于高度繁荣阶段
B.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充分权利
C.权力相互制约原则得以实现
D.奴隶的权益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
7.
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A.A
B.B
C.C
D.D
8.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授予罗马帝国全部自由民以罗马公民权,从而消除了帝国北部居民的公民和非公民的区别。卡拉卡拉皇帝此举
A.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建立
B.消除了罗马帝国的民族矛盾
C.维护了所有罗马人利益
D.适应了罗马帝国内部的变化
9.
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该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德国政体变革在当时
A.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
B.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C.削弱了宪政的民意基础
D.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10.
有学者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时说:“宪法并不像法官们所说的那样,是全民的创造,也不像南方废宪派主张的那样,是各州的创造。它只是一个巩固的集团的作品,他们的利益不知道有什么州界,他们的范围的确包罗全国。”这反映了美国1787年宪法强调
A.权力制约
B.三权分立
C.建立联邦制度
D.平衡各方利益
11.
有学者认为,对1787年的美国来说,必须通过回到“君主”,即通过类似于君主制的设计,才能使13个殖民地凝聚为一个有机的政治体。这一看法是基于,当时美国
A.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
B.深受英国政体的影响
C.邦联体制的弊端凸显
D.有实行君主制的传统
12.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有一事件)“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材料中“有一事件”指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这是因为
A.戊戌变法使君主立宪的思潮广泛传播
B.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思想
C.新文化运动广泛宣传了民主科学精神
D.五四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推向更高阶段
14.
2019年是五四运动l00周年纪念,将这场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最主要依据是
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B.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中国在振兴经济和改建军队方面的失败,必然导致西方与日俱增的渗透和控制……欧洲列强在中国各港口获取租界是它们施加经济影响的另一手段……这些租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中国的经济以往一向是自给自足、以田地为基础,但现在,它愈来愈依赖外国人控制的沿海城市,尤其是上海”。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此旨在说明
A.洋务运动失败导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深
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欧洲列强通过设立租界达到了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目的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6.
“十月革命是19世纪中期以来在俄罗斯社会内在矛盾的结果,是由这些矛盾产生的革命进程迟至一战后的结果,十月革命的胜利保证了在全球实验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在世界政治版图上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这一表述
A.立足于现代化的视角解读十月革命
B.表明俄国人民试图恢复斯大林模式
C.肯定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力
D.说明一战延缓了俄国十月革命进程
17.
二月革命后,列宁动身回国,他在《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写道:“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但“有可能使俄国革命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级阶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落后”的俄国仍然是封建农奴制国家
B.“落后”使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取得胜利
C.二月革命揭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序幕”
D.列宁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形成正确定位
18.
巴黎公社委员中许多人是社会主义者,努力维护工人的权益。为此,公社恢复了一些被业主抛弃的工厂的生产,交工人合作社管理。由此可见,巴黎公社
A.运用了工农联盟革命策略
B.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
D.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19.
台湾地区新领导人马英九上台以来,多次表示赞同“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这表明
①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心愿
②“一个中国”原则符合两岸人民的最高利益
③“台独”缺乏历史依据和政治基础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20.
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三次“革命”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C.新中国的成立
D.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1.
《维和步兵营》讲述的是中国首支维和部队走出国门,远渡重洋,奔赴境外执行维和任务的故事。从中能够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以维护国家安全为首要任务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联合世界各国反对霸权主义
22.
下图是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国际事务协商一致通过决议的比例变化,这反映了
A.美国不再是唯一的世界大国
B.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秩序建立
C.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掌握主导权
23.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围绕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展开了激烈竞争,原子弹、半导体、雷达、航天技术等有新突破。后来很多技术转为民用,如导航系统广泛用于救援、城市交通管理等各个方面。根据材料,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
A.美苏竞争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B.美苏成为新科技革命的中心
C.美苏双方在科技上相互借鉴
D.美苏双方在军事上势均力敌
24.
在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上,发起国以不结盟、保持中立、维护和平为原则。但1970年第三次首脑会议上,明确指出“超级大国之间的核恐怖均势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全”,2003年第十三次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决议。这体现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实现世界政治多极化
B.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D.以结束“冷战”为最终目标
25.
有学者指出,“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由此可知:
A.冷战下的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
B.冷战的实质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竞争
C.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因素
D.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