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英国和美国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材料一 唐分官阶为九品……中书令门下侍中及尚书令皆为三品官。若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在宫中奉侍皇帝。故就官职名义言,这三个官原本都是内廷官。中书主发令……门下省所掌是一种副署权……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三省制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这样设置官职的主要目的。
材料二: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停止任何法律效力;1701年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把原先属于国王的任免法官的权力转到各部大臣的身上。罗伯特•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内阁首相,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国王统而不治。
材料三 (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制裁以州为基础的派别活动,防止州与州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将为各州的民主政体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3)材料三反映了美国各种政治权力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根据材料二,简述其具体表现。
材料一 唐分官阶为九品……中书令门下侍中及尚书令皆为三品官。若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在宫中奉侍皇帝。故就官职名义言,这三个官原本都是内廷官。中书主发令……门下省所掌是一种副署权……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三省制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这样设置官职的主要目的。
材料二: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停止任何法律效力;1701年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把原先属于国王的任免法官的权力转到各部大臣的身上。罗伯特•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内阁首相,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国王统而不治。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的民主政治确立和发展的历程。材料三 (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制裁以州为基础的派别活动,防止州与州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将为各州的民主政体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3)材料三反映了美国各种政治权力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根据材料二,简述其具体表现。
2.单选题- (共24题)
2.
《雅典政制》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正坐着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斯被判处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于是他得到了“鼓槌下人”(即免于刑(来杖之人)的绰号。这一记载反映出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
A.最高权力机关 |
B.最高司法机关 |
C.最高行政机关 |
D.最高军事机关 |
4.
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
B.确立了共和政体 |
C.德意志帝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
D.将军是国家元首 |
5.
“美国独立几年后,前殖民地居民承认1781年的《邦联条例》存在严重缺陷”.《邦联条例》最大的缺陷在于它使
A.中央政权软弱无力 |
B.各州必须听命于中央 |
C.南北各州之间矛盾重重 |
D.美国与英国的矛盾激化 |
6.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所著《哲学书简》里评论某国的政治说:“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欺人;其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却并未导致混乱。”伏尔泰评论的这个国家应是
A.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
B.大革命之后的法国 |
C.独立战争后的美国 |
D.统一之后的德意志 |
7.
近代一外国驻华公使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哪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 |
B.辛亥革命 |
C.抗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8.
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辛亥革命
A.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 |
B.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 |
C.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
D.以法律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
9.
***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A.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 |
B.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C.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 |
D.中国革命必须走城市道路 |
10.
“……你从不曾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该歌词描述了
A.辛亥革命洪流 |
B.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 |
C.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 |
D.人民群众支援解放战争的豪情 |
14.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
B.使人们对清政府的惋惜 |
C.取得了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15.
太平天国运动中诞生的《资政新篇》
A.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反帝爱国产物 |
B.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
C.是中国近代首次出现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但缺乏实践的基础 |
D.是孙中山颁布的革命纲领 |
19.
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了著名的“九二共识”,其核心内涵是
A.“和平统一”方针 |
B.海峡两岸加强经济合作的愿望 |
C.“一国两制”构想 |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20.
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A.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
C.拥护“不结盟运动” |
D.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 |
22.
“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这一评价适用于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3.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的首要任务是
A.制定共和国宪法 |
B.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
C.确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
D.推行“一国两制”政策 |
24.
《人民日报》评论一次国际会议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是
A.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原则 |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
C.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