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钱投入钱柜叮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1)材料一的论述针对的是当时的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路德的要求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路德阐述了什么观点?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当钱投入钱柜叮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扣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四、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
请回答:(1)材料一的论述针对的是当时的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路德的要求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路德阐述了什么观点?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2.
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也是世界历史近代化的途径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可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缴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款。……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农民对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可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缴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款。……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农民对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5题)
3.
梭伦有诗云:“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使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梭伦改革在当时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缓和了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 |
B.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
C.维护了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 |
D.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
4.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古希腊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两者体现的共同趋势是
A.国家走向统一 |
B.贵族政治走向瓦解 |
C.权力趋向集中 |
D.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
5.
北魏孝文帝5岁即皇帝位,重视汉族文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他可能读过的诗句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B.固时俗之工巧兮,個规矩而改错 |
C.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6.
“商君遗礼,弃仁思,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子壮到出赞。”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调动劳动积极性 |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 |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
7.
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
8.
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下列对市易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
②有利于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
②有利于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9.
唐朝宰相杜佑曾评论道:“周之兴也得(姜)太公,齐之霸也得①,魏之富也得②,秦之强也得③……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下列填写准确的是
A.①管仲②吴起③韩非 |
B.①庄周②孙武③孙膑 |
C.①孟轲②墨翟③荀况 |
D.①管仲②李悝③商鞅 |
10.
商鞅变法是一次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这一时期其他诸侯国的改革。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
B.实行县制 |
C.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 |
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 |
13.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引材料说明
A.北魏当时的保守势力非常强大 |
B.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
C.南伐比起迁都具有更大的阻力 |
D.高祖与各大臣都主张南迁洛阳 |
16.
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A.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 |
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 |
C.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 |
D.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 |
17.
小张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张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 |
18.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与第二期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
B.洋务运动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20.
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后“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措施主要有
①农田水利法
②保甲法和保马法
③市易法和均输法
④改革科举制度和太学
①农田水利法
②保甲法和保马法
③市易法和均输法
④改革科举制度和太学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①③④ |
21.
下列改革措施与解释准确的是
A.北魏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土地无条件分配给农民 |
B.王安石的免役法——根据每户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 |
C.戊戌变法改革教育制度——废除科举制,改试策论 |
D.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 |
23.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废除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改革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这说明
A.看到科举制存在的弊端 |
B.改革只注重品行和学识 |
C.否定了科举制度的存在 |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发展 |
25.
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
27.
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 |
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C.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 |
D.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 |
3.选择题- (共3题)
29.
《土地的誓言》本文写于{#blank#}1{#/blank#}十周年,作者{#blank#}2{#/blank#},原名{#blank#}3{#/blank#},有长篇小说代表作《{#blank#}4{#/blank#} 》《{#blank#}5{#/blank#} 》等。课题的意思是{#blank#}6{#/blank#}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4